在8月份無新股上市之后,9月份以來,港股IPO節奏加快。僅9月28日,就有第四范式、東軟熙康、中旭未來等3家企業在港交所上市;10月12日,十月稻田、綠源集團控股等2家企業將在港交所上市;同時,知行汽車科技、友寶在線、極兔速遞、鍋圈食品等企業已通過聆訊等待招股。
此外,截至10月10日,狀態為“處理中”的港交所排隊企業數量超110家,集中在生物科技、新消費、人工智能、TMT等行業,其中,超過一半的企業為二次遞表。
在港股流動性緊張、“袖珍式IPO”頻發的背景下,為何仍有大量企業擬赴港上市?雪牛資本合伙人劉佼表示,這主要受備案新規常態化、港交所上市規則改革等驅動,尤其是18C章吸引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等企業赴港上市。同時,生物科技、新消費、TMT是港股市場的核心板塊,也是PE、VC密集布局的賽道,有通過上市退出的需求。
港股IPO市場復蘇跡象明顯。
從募資金額來看,9月28日上市的第四范式、東軟熙康的募資規模分別為10.23億港元、6.37億港元,躋身年內港股IPO募資榜前十。
為何近期部分新股出現超額認購?原因或在于部分公司縮減首次募資額、降低首次公開發行股份比例、以及新經濟公司更容易受到基石投資者的青睞等。
從發行比例看,中旭未來、第四范式、友芝友生物-B分別為3.55%、3.96%、5.71%,東軟熙康為15.89%,保持了港股發行比例較小的趨勢。從以往情況來看,大多數公司首次上市時選擇發行25%的新股。然而,年內“袖珍式”IPO頻現,超六成新股首次公開發行股份比例低于10%。
華商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齊夢林表示,港交所上市規則及相關指引并未規定強制性的最低發行比例或最小募資規模。在規則允許的情況下,港交所并未就港股的首發比例進行限制,而是由市場自行決定。
2023年以來截至10月10日,港股共迎來48只新股上市(43家IPO、2家介紹上市、3家轉板),合計募資274.54億港元。去年同期則有59家新公司上市,首發募資總額為843.48億港元。
從年內新股所屬行業來看,截至10月10日,共有20家醫療保健及生命科學公司申請上市,其中包括9家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
畢馬威中國認為,盡管市場環境欠佳,但在香港上市的未盈利生物科技公司數目仍超去年,印證香港上市制度不斷取得成功,而市場對生物科技行業的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展望四季度,在排隊企業超百家、近期新股上市回暖的背景下,市場對于港股IPO復蘇仍抱有期待。
備案情況亦反映了內地企業赴港上市的積極性。根據中國證監會官網披露信息,截至9月28日,累計有144家企業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備案申請。其中,101家擬在港交所上市,30家已完成備案流程,符合境外上市前置條件。
今年以來,港交所持續改革上市規則,包括推出特專科技18C章、面向市場進行GEM改革咨詢、籌備啟用首次公開招股結算平臺FINI等,將大大提升港股的上市效率,以及進一步提升對新經濟企業、高科技企業,以及具有高增長潛力的中小企業的吸引力。
畢馬威中國新經濟市場及生命科學主管合伙人朱雅儀表示:“香港在持續擴大互聯互通機制,深化與亞太、中東和環球市場的聯系上不斷作出努力,并通過優化氣候相關披露以促進可持續金融的發展。”(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