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見習記者 李淑楠
建設平安東營,是民之所盼。在東營市東營區,老百姓一遇到矛盾糾紛的煩心事兒,會習慣性走進“一扇門”——平安東營區綜合體(區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中心,下稱“區矛調中心”),因為在他們心里,這里可以解開“千千結”。
“在‘組合拳’作用下,矛盾糾紛大化小、小化無。這就意味著,走進這扇‘門’,走向‘和諧’‘平安’。”東營區政法委科員孫璐說。
“希望”之窗折射平安東營
9月25日下午近6點,東營希望心理咨詢服務中心主任岳梅梅剛為一名未成年人提供了心理咨詢。每天接待來自轄區不同年齡段群體的咨詢服務,就是她的工作常態。她的工作室,位于區矛調中心的二樓,已成為東營區多元化解矛盾糾紛的一個重要窗口。
一間心理咨詢室,打開萬千用戶心聲。
岳梅梅介紹,東營市東營區希望心理咨詢服務中心,是東營區衛健局主管的東營區社會心理服務中心第三方運維單位,以心理健康服務、危機干預、生命教育工作為核心,業務范圍涵蓋婦女權益維護服務、生命危機干預、心理援助、家庭教育、心理咨詢以及專業理論與技能培訓、婚姻家庭糾紛服務、殘障康復等領域。
也就是說,從這一間工作室,不僅窺見人生百態,更折射出平安東營建設的生動實踐。
岳梅梅介紹,家庭是社會最小的組織單位,拿日常活動“幸福家庭孵化班”舉例,通過邀請家庭中的父母參與,擺脫傳統家庭說教、灌輸的教育方法,分享、傳授和實踐維系家庭融洽的“術與道”,讓很多參與的家庭成員打開心結。“通過參與‘希望’課堂,我的自我認知提升了。”中年女士大姚說,“作為媽媽,我需要先滋養自己,才能更好地影響和帶動家人,回到家里,以和善的笑容、和諧的氛圍,去帶動整個家庭的和諧。”
岳梅梅說,從這樣的家庭氛圍走出來的每一位市民,一定會將這份心靈的滋養帶給社會,成為好情緒的傳遞者,從而成為平安社會環境的助力者。
“目前,服務中心擁有220余名心理服務志愿者,覆蓋東營各區縣,輻射到周邊城市少量區縣。”岳梅梅說,中心已培養中級心理危機干預師80余名、高級心理危機干預師9名。
多元求解平安難題
“沒想到我的困難只用1天就給解決了!”9月25日下午,前來區矛調中心申請勞動仲裁的市民張明,對工作人員的效率、態度和工作質量連連稱贊。
“帶著不平來敲門,解開內心幾許煩悶。”在區矛調中心進行過矛盾糾紛處理的市民多這樣評價此地。區矛調中心設置了“兩廳四區”格局,搭建起“1+5+N”的多元矛盾糾紛調處平臺,12個行業部門89人常態化入駐,實現矛盾糾紛調處“一扇門進出,全流程辦結”。
采訪獲悉,“1”就是由區委政法委主管,負責綜合體運行的協調服務; “5”就是由區法院、區信訪局、區司法局、區人社局、區衛健局主辦,負責整合形成了“兩廳四區”;“N”就是組織多種力量參與矛盾調處。整合政法、法院、檢察院、公安、司法、信訪、人社、衛健等12個部門單位力量,集合矛盾化解、接訪處訪、法律援助、訴訟服務、勞動仲裁、心理服務等36項職能,建成包含“兩廳四區”六大模塊的平安東營區綜合體。

“兩廳”即信訪接待大廳與訴調服務大廳,主要負責前端受理登記、自助服務、分流交辦轉辦等工作;“四區”即訴訟調處區、公共法律服務區、仲裁服務區和社會心理服務區,主要是開展矛盾多元化解、協同輔助化解、仲裁、訴訟等工作。
通過“一站式”陣地建設,打通了部門、鎮街矛盾糾紛化解橫向協同、縱向貫通的“堵點”,有效解決了群眾“不認路”“多跑路”等問題,實現了群眾各類矛盾糾紛和訴求化解“最多跑一地”。
孫璐說,“自仲裁服務區運行以來,受理投訴舉報1700余人次,成功化解案件1000余件,為雙方當事人挽回經濟損失6400余萬元,最大限度維護了當事人的合法權益。”
數據顯示,今年來一站式調處各類矛盾糾紛12093件,全流程辦結信訪、立案、法律援助等15356件,群眾基本訴求實現了1天內解決,實現了信訪總量、民事訴訟、仲裁立案“三下降”,大幅提升了區域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東營區還將矛盾糾紛多元化解調處工作列入年度綜合考核和平安建設(綜治工作)考核,建立逆向考核制度,由鎮街對區直部門的吹哨報到、參與調處、調處成效工作進行打分評價,作為部門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據,讓平安建設落到實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