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實現數字化轉型后,車間產量由原來的100噸/日增加到300噸/日,生產人員由9人減少為4人,加工成本由原來的120元/噸降至約60元/噸,成功實現了降本增效,經濟效益十分可觀。”11月23日,“高質量發展 山東國企行”——全國主流媒體走進山東國資國企主題采訪團來到魯糧集團下屬的魯糧米業高端大米加工項目生產線,魯糧米業負責人丁進對數字化轉型帶來的成效如是介紹。
在魯糧集團全機械化生產打造的觀光體驗式大米生產線,經濟導報記者看到,車間里大米生產線全自動化、全智能化操控,僅有一兩名技術人員在大屏幕前觀察數據,設定生產工藝控制設備啟動、停止,實時監控并記錄各設備運行狀況與生產情況,偶爾有機器出現報警聲或數據異常時,系統會對故障設備做出報警提醒并自主啟動應急動作,關閉相應流程段下料口,防止因設備故障而產生的連鎖故障。

據丁進介紹,魯糧米業借助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興技術,以“安全、綠色、效益”為核心,打造了“標準化、智能化、協同化、精細化”的信息管理平臺,以物聯網感知數據、視頻數據和儲備管理業務數據融合為支撐,構建一體化、智能化的業務閉環,日處理300噸稻谷。現代化大米加工、成品糧倉儲配送供應等信息化網絡系統上下聯動,業務與財務數據互聯互通、省軍供平臺對接和庫區集合數據全覆蓋,一張圖全景看清糧庫業務采購動態、庫存變化和庫區安全,可實現生產運營智能管理、業務分析精準預測,提供更加科學合理的決策。
據悉,魯糧米業依托山東省區域性軍糧配送中心項目建設,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變革,建設了生產自動化、管理可視化、運營智能化、監控診斷遠程化的智慧米廠,以“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推動產業轉型升級、降本增效。
作為提升軍糧供應和應急保障能力而投資興建的重點項目,魯糧米業始終牢記服務軍需民食、助力鄉村振興的使命責任。項目依托集團東營黃河口4萬畝優質弱堿米種植基地、黑龍江五常大米核心區種植基地、黑龍江八五八農場優質長粒米種植基地、天津寧河種植基地四個原糧基地,立足保供穩市、保障軍需民食,科學優化濟南市及山東省成品糧儲備的品種結構和規模,推動糧食應急加工、儲運、配送、供應等重點環節有效銜接,是集團保障成品糧油生產能力、供應能力的全新升級,進一步增強了山東省成品糧油宏觀調控和應急保障能力,進一步鞏固提升了維護糧食安全的綜合保障能力。
目前,一期項目已正式投產運行,項目整體達產后年產值可達2億元、利稅700萬元,在吸納鄉村富余勞動力、助力農民就業增收和產業興農方面作出了示范榜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