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日前,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修訂發布了《基金從業人員管理規則》(下稱《管理規則》)及配套規則和《證券期貨經營機構投資管理人員注冊登記規則》(下稱《登記規擇》)。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登記規則》加強對募集期、封閉期、管理現有已成立公募基金產品未滿1年等情形下基金經理的離任及變更管理要求,對基金經理隨意離職做出諸多限制。
《管理規則》則明確規定基金從業人員不得有奢靡炫富、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行為。

實際上,近幾年,就有不少因為券商或家屬的“炫富”行為引發網友熱議事例。
如2022年初,在小紅書上,一名博主曬出了自己2021年1月至11月收入,為224.67萬元,已申報稅額合計62.32萬元。后被曝出該小紅書博主為券商非銀分析師,雖然當事人予以否認,但該事件引發了行業熱議。
2022年7月,一則“90后券商交易員月入超8萬”相關截圖在社交平臺瘋傳。截圖顯示,有博主在小紅書上曬出其配偶的收入水平及兩人合照并配上由中金公司開具的“月均收入為82500元”的收入證明。
實際上,早在去年已有多家券商口頭上或明文公布相關規則防止炫富。
如某券商固定收益融資部“行為準則”明確對“奢侈品使用、言談舉止、對外宣傳、生活作風”四方面進行行為規范,多方面禁止員工“炫富”。包括“工作環境下不允許開豪華車(100萬以上)、戴高檔手表(15萬以上)、使用高檔包(5萬以上)”等要求,避免炫富、高調等行為給公司甚至整個行業帶來負面影響。
在業內人士看來,近年來,由于基金投資波動起伏較大,不少投資者蒙受了損失。在此前提下,基金業“旱澇保收”的收費模式也頗受爭議,因此炫富行為更成了引燃情緒的導火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