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12月9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旗下的大成景寧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017311)暫停接受個人投資者申購及基金轉換。
實際上,這并不是個例。
12月8日共有42只基金暫停申購;12月7日共有48只基金暫停申購;12月6日,共有37只基金暫停申購。
臨近年底,為何基金公司紛紛暫停申購?
受訪的業內人士認為,基金公司暫停申購,一方面是為了保證基金的平穩運行,保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另一方面則是臨近年底,基金經理的年度業績排位賽已經開始,年度基金的排名對基金經理也是不小的誘惑。”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盧翔分析說。
暫停申購基金不少
“我定投了3只基金,每個月的8號是定投的時間,可這個月沒到8號就收到了基金公司的通知,暫停申購,也不知道啥時候再放開。”12月8日,基民姚娜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說。
據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姚娜從2020年就開始定投,2022年感覺不錯就加大了定投的額度。“定投資金從剛開始的500元到了現在3000元,定投的基金也從1只變為3只。”
與姚娜經歷相似的還有基民秦雅琪,她手頭有筆投資到期,想轉投基金,但最終結果還是購買了一筆銀行的短期理財。
“我的投資經理給我推薦了2只基金,看近期的走勢還不錯,可惜的是還沒等我研究明白,這2只基金均暫停了申購。”秦雅琪說道。
濟南一家商業銀行的客戶經理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最近一段時間確實暫停申購的基金不少。“具體數字沒統計,但數百只應該是有了,反正我的基金池里差不多有200只暫停了申購,占基金池的60%左右。”
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此次暫停申購的不僅有不少股票型基金,連債券型基金也有暫停申購,甚至貨幣型基金也有暫停申購。
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統計,12月8日共有42只基金暫停申購(A/C類分開計算),包括33只債券型基金、4只股票型基金、3只QDII基金、2只混合型基金;12月7日共有48只基金暫停申購(A/C類分開計算),包括21只混合型基金、19只債券型基金、6只貨幣市場基金、2只股票型基金;12月6日,共有37只基金暫停申購(A/C類分開計算),包括28只債券型基金、7只混合型基金、2只股票型基金。
也就是說12月6—8日,短短3天的時間,就有127只基金暫停了申購。
12月9日,大成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宣布旗下的大成景寧一年定期開放債券型證券投資基金(017311)暫停接受個人投資者申購及基金轉換。12月8日15:00后個人投資者提交的申購及轉換轉入業務的申請將被視為2023年12月11日的申請,將不予確認。
同日,易方達標普醫療保健指數(QDII-LOF)(人民幣份額)A基金(161126)公告稱該基金暫停大額申購,單日購買上限為0.03萬元。
資料顯示,易方達標普醫療保健指數(QDII-LOF)(人民幣份額)A現任基金經理為宋釗賢,宋釗賢任職970天,任期總回報為9.03%。
“估計近期還會有基金公司宣布旗下的基金暫停申購或者暫停大額申購。”張萍預測。
臨近年底,為何這么多基金公司暫停申購?
對此,盧翔表示,基金公司暫停申購的原因很多。
有一類封閉式的基金,在產品設計時就決定要封閉運作,以保證規模恒定免遭日常申贖的沖擊。另外,開放式基金在募集成功后也會進入一段時間的封閉期,自然也是暫停申購的。還有一類基金暫停申購是因為達到了份額上限。
例如,11月28日易方達基金發布公告,決定自2023年11月29日起暫停易方達北證50成份指數基金((017515)的申購、轉換轉入及定期定額投資業務,暫停申購就是因為基金份額達到了5億份的份額上限。
“保護持有人利益”
除了上述原因,保護投資者利益則成為不少基金公司暫停申購的理由。
姚娜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基金公司發給她的通知明確表示,暫停申購是為維護基金份額持有人利益,保障基金的平穩運作。
“簡單說就是為了保業績,這一方面有些基金確實做得不錯。”張萍說道。
張萍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以金元順安元啟為例,2022年該基金啟動了多次限購調整,從5萬元、1萬元、2000元到100元、50元。收益方面,該基金更是表現亮眼,自2017年成立以來每年均獲正收益,近五年、近三年回報率分別為187.95%、262.12%,區間收益均位居同類第一。
今年7月,針對金元順安元啟此前在“巔峰”時期暫停申購,金元順安基金董事長任開宇公開表示,“考慮到策略的容量和收益的平衡等情況,金元順安果斷選擇保護廣大投資者利益,暫停產品申購。每一家公募都會把規模排名作為一個重要的戰略目標,但這是否是衡量基金公司發展好壞最重要的指標?至少在金元順安,我認為,投資回報具有長期穩定的可持續性才是我們首要考慮的因素。”
盧翔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如果基金規模增長過快,也會出現暫停申購的情況。在他看來,基金的規模也不是越大越好。基金經理擅長管理的基金規模是有一定范圍的,如果一只基金規模過大,不利于基金經理的操作,會影響基金的收益。“比如一個基金經理,他管理的基金規模上限是10億,而現在基金的規模達到了15億,這就超出了他的能力范圍,想要做出好業績就會變得比較困難。因此當基金規模過大時,基金管理人會主動暫停基金申購,以此來保護基金持有人利益,控制基金的資金規模。”
盧翔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此輪暫停申購潮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年底的基金排名。
“雖然公募基金的管理人對基金經理的考核模式主要以3-5年的業績為主,但年底的排名對基金經理也是不小的誘惑。”盧翔解釋道,“基金年終排名不僅關乎基金經理的‘錢包’,更關乎基金公司的聲譽。對基金經理而言,排名靠前的話,對提高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非常有幫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