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種種跡象表明,6G時代要來臨了。
6月4日,在由工信部主辦的第31屆中國國際信息通信展覽會上,工信部部長金壯龍表示,將前瞻布局下一代互聯網等前沿領域,全面推進6G技術研發。
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6G,即第六代移動通信標準,也被稱為第六代移動通信技術。簡單說,6G網絡將是一個地面無線與衛星通信集成的全連接世界。通過將衛星通信整合到6G移動通信,實現全球無縫覆蓋。
衡量6G技術的幾個關鍵指標:
峰值傳輸速度達到100Gbps-1Tbps,而5G僅為10Gbps;
室內定位精度10厘米,室外1米,相比5G提高10倍;
通信時延0.1毫秒,是5G的十分之一;
高可靠性,中斷幾率小于百萬分之一;
高密度,連接設備密度達到每立方米過百個;
此外,6G將采用太赫茲頻段通信,網絡容量大幅提升。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表示,從1G-4G到5G再到6G是從“線”到“面”再到“體”的提升。張平介紹,1G-4G追求的是單純的通信速率,5G在大規模基于通信和可靠性、時延方面提出了要求,是“面”的提升;未來6G是“體”的提升,將拓展通信空間,實現地面與衛星通信集成、空天地海一體化,6G將走向人機物靈充分聯合、虛擬結合、智慧涌現的泛在智簡網絡,除了要增強傳統技術,還要再進一步開展創新性的技術研究,包括AI輔助的信號處理、量子通信賦能6G、通信感知一體化、智能反射面等技術。
2022年,在“第二屆全球6G技術大會-6G愿景與技術需求論壇”上,各位與會專家表示,6G將在2025年左右啟動相應標準化工作,2030年左右實現商用。相比5G,6G的內涵將遠超通信范疇,可以提供極致性能,并在關鍵性能指標上取得重大飛躍。
三星表示,未來在這樣的網絡環境之下,未來透過無線電波傳輸數據將呈現更巨大爆發增長,移動網絡傳輸技術必須采用全新架構設計,同時也將促使終端的無線天線設計進一步優化。隨著網路頻寬大幅增加,同樣也會大幅成長的數據傳輸量,未來將會需要全新運算方式處理數據吞吐,甚至必須在各個終端裝置搭載人工智能技術,以利于各類數據的運用,并且實現更低的延遲。

2021年,時任華為輪值董事長徐直軍為《6G無線通信新征程》一書作序,序文標題為《憧憬6G,共同定義6G》。
徐直軍表示,從應用角度看,5G開啟了無線通信將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千行百業的序幕。5GAA(5G汽車聯盟)、5G-ACIA(5G工業互聯及自動化聯盟)等由移動通信行業與垂直行業聯合成立的組織,一方面使5G被定義得能夠適應這些垂直行業的獨特需求;另一方面,隨著商用化的進程,也激發出越來越多5G不能滿足的創新需求,由此催生的5.5G將能夠持續增強,但無疑又將激發出更多新的、需要6G來滿足的創新需求。
“洞見這些創新需求對6G至關重要,這意味著要讓垂直行業以同樣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廣度融入6G的定義工作中來。”徐直軍表示,經過數十年的迭代發展,5G技術在滿足和創造消費者需求方面已經達到了相當高的水,5.5G將進一步把5G核心技術的能力發揮到極致。未來幾年,5.5G定義與部署以及6G的研究與定義將同時進行,6G能否實現超越、超越多少,考驗的將是整個產業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6G面臨的技術環境更加復雜,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邊緣計算、異構計算、內生安全等都將帶來影響。”徐直軍表示。
在應用方面,研究員們認為,6G將使人們完全擺脫智能手機的使用。現在我們的大多數數據都是使用智能手機來讀取與消化的。而在未來,一切都將可以被連接,并且每一個物體都將由數據驅動,擁有極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和標準的增強現實接口,在需要時會彈出,實現萬物互聯。因此,智能手機的概念將逐漸消失,取而代之的將是新一代的人機交互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