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6月12日,工業和信息化部等部門印發《關于開展2023年新能源汽車下鄉活動的通知》,在制定促銷政策、建立完善售后服務體系,完善充電設施布局、推出充電優惠政策等方面作出了部署,以促進農村地區新能源汽車的推廣應用。
相對于寸土寸金的城市,農村地區的土地相對充裕,非常適合新能源汽車停放充電;能源價格也比城市低廉,更契合農村居民出行“省”的需求。
即便如此,新能源汽車下鄉至今仍處于起步階段。其中原因何在?
首要原因是基礎設施,尤其是公共充電設施不完善,很多鄉鎮甚至沒有布局公共充電樁。
基礎設施不完善的背后,恐怕還暗含著農村產業相對分散、資源較為單一的隱憂:試想,如果一個鄉鎮沒有集中的產業園區,一個村集體沒有宜居的村居,自然就不需要完善的基礎設施做配套;如果沒有完善的配套基礎設施,農村居民根本留不住,宜居的村民社區與發達的產業園區就會成為空談。
然而在這個“先開發產業”還是“先建設基礎設施”的兩難問題上,《通知》提供了另一種“解題思路”,那就是先“完善充電設施布局”。實際上在農村,完善的公共充電設施布局,不僅能促進新能源汽車下鄉,更是對公共服務以及物流業等服務行業拓展的極大助力。在垃圾車、物流車早已實現新能源化的當下,在鄉鎮布局公共充電樁,可促使相關企業的業務落地農村。
其次,布局公共充電設施,也是在布局農村能源體系。一般認為,建設公共充電樁,意味著當地能源的供應正在實現綠色化、多元化,對于企業來說,這是釋放產能的有力保障。
最后,即便單純作為交通配套設施,布局在鄉村的公共充電樁,也能夠促進到縣城乃至城市新能源汽車的雙向流動。當人力和資金通過新能源汽車流動起來后,鄉村產業一定會迎來發展,鄉村也一定會實現振興。
總之,新能源汽車下鄉,公共充電樁等充電基礎設施必須先行一步;隨著充電設施的下鄉,農村能源體系的布局也會不斷完善,人力、企業、產業也將隨之而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