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通訊員 謝靜晶 張曉斌
“雙碳”目標下,分布式光伏的走向備受關注。山東作為新能源大省,光伏行業裝機規模位居全國第一。但目前,行業發展遇到了新的發展難題,經濟導報記者就此采訪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張曉斌、山東省太陽能行業協會儲能專委會副主任謝靜晶,為分布式光伏的發展建言獻策。
在“雙碳”目標的指導下,國內光伏產業的發展極為迅猛,已超過水電成為第二大電力裝機能源。尤其是作為光伏裝機風向標的省份山東來說,更為突出。截止到2023年5月底,山東光伏裝機累計已超46吉瓦,位居全國第一,其中分布式光伏的累計裝機也已超34吉瓦,仍是全國第一。
山東作為能源消耗大省、新能源裝機大省,能源轉型的標桿省份,為完成國家“雙碳”目標大計,在政策制定、技術應用、市場調整、平臺模式等方面均走在了全國前列。但光伏這個行業受電網的影響尤為明顯。所以,伴隨快速增長的裝機數據,電網消納負荷受限、電網靈活改造速度跟不上新能源裝機速度等問題初步顯現。
目前,山東省內已經有多個城市,因為電網消納負荷不夠,調峰壓力大,暫停了分布式光伏的備案申請。光伏這個行業單靠自身努力是不夠的,其作為國家戰略規劃,也與民生息息相關,絕不是在有限的容量內完成裝機目標,而是要亟須分析未來發展趨勢、制定相應的政策,讓行業持續健康的發展下去。
盡快出臺分布式儲能政策
眾所周知,增加電網靈活空間最好的辦法就是配儲能。儲能也是未來新能源發展、虛擬電廠的核心。影響儲能投資的因素有兩個,一是上游材料成本,二是當地的峰谷價差和充放次數。但山東年初調整了峰谷電價,制定了新的分時電價后,并沒有提升企業儲能的投資收益率。而且最關鍵的是,現在多地大面積暫停分布式光伏備案,為保證行業持續發展,亟須出臺相應的分布式配儲政策。在哪里配、怎么配、有無扶持措施等。
從電網調峰角度,租賃獨立儲能也可以,但解決不了用戶側過電壓的問題。很多光伏開發企業實力不夠,讓每家企業或每個電站去獨立配儲、去運營也不現實。建議分布式電站建好后,統一每度電分繳納多少費用,省里可成立一個基金,由基金單位統一調配。通過數字化實現云儲能,多個小型臺區的儲能通過聚合的形式形成可受電網統一調配的云儲模式,將是下步的新趨勢。
降低市場開發費用,讓利電化學儲能布局、讓利電網的靈活調節
目前分布式光伏終端市場的開發費用太高,不符合行業發展規律。一塊光伏板的業務費300元/塊,一戶家庭能裝50塊板子,一個業務員就能純賺15000元,一個市場業務員一年百萬元收入很輕松。上游材料成本下降,結果利潤都進了業務員的口袋是很不正常的行業亂象。應該把成本降低后的收入投入到電網改造和儲能布局中,讓光伏企業學會承擔社會責任,不要追求眼前利益,用利潤換容量,才能讓行業發展的持久。
以山東為試點,分布式光伏提前進入電力現貨市場
國家能源部門要求,2030年前,所有新能源都要進入電力現貨市場。山東作為國內光伏裝機第一大省,應率先嘗試,布局未來。目前僅有集中式電站的10%參與電力現貨,山東還同時作為分布式光伏裝機第一大省,應提前入手,讓新增電站在電價高時參與市場交易,提高投資企業的積極性,這同時也能進一步帶動儲能的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