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今年10月1日,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俗稱“歐盟碳關稅”)將開始試運行,2023年10月1日至2025年底為CBAM的過渡期,過渡期內相關出口企業需要履行產品/組織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義務。2026年起歐盟將正式征收“碳關稅”。
除了歐盟、美國以外,中東、加拿大、英國、日本等地區或國家相繼開始制定碳關稅政策,未來各國制定并實施碳關稅將成為常態,這將對我國企業國際市場及國內市場帶來深遠的影響。
近年來,“低碳”的理念已經在全球得到了全面推廣,優化能源結構之外,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加快建立重點行業和產品碳足跡評價體系,已成為企業建立“綠色競爭力”的重要方向。
6月26日,山東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舉辦應對歐盟、美日韓等碳關稅公益性公開課暨企業應對國際碳關稅(CBAM等)、碳核查、碳足跡評價綜合能力建設高級研修班開班儀式。
經濟導報記者在公開課現場與諸多山東企業的負責人進行了交流,不少負責人表示,除了優化能源結構,如何利用市場機制促進節能減排,采用科學、可靠、可追溯的核算技術和方法,加快建立重點企業碳核查和重點產品碳足跡評價體系,已成為企業應對今年10月就將到來的CBAM、并建立未來幾十年“綠色競爭力”的重要方向。
企業初探“綠色競爭力”
“近幾年,企業為工業過程自動化、企業節能減排和碳資產做了諸多探索。2019年,從儀器儀表行業進行突破,可依法為能源使用單位、能源供應企業以及高能耗、高污染企業做能源消耗量、污染物排放量的實時記錄,為這些企業積累可追溯的、可行的能源數據,最終形成碳資產,這些數據可以成為可核查、可交易的數據資產。”6月26日,濟南大陸機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荊書典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談到了企業在碳資產方面的探索,他指出,傳統行業企業應該積極探索“綠色競爭力”。“除了在行業細分領域內的探索,我們在產業園內建筑物使用土壤源熱泵機組供暖制冷,能源綜合消耗只占傳統模式的40%。園區還建有太陽能發電工程,發電量供給園區使用,使用綠電實現減碳。”
荊書典建議傳統行業企業,可利用先進工藝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及先進控制系統實現優化控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碳;可充分利用空間資源和環境資源,實現可再生能源應用規模化后的減碳。此外,對于一些希望建立碳資產管理體系、應對國外各種碳關稅、逐步形成產品碳足跡評價體系的企業,應積極使用國家授權的工業互聯網儀表平臺注冊企業計量器具,實現能源消耗及污染物排放量在線記錄,其節能量和減排量可核查,就能夠使其成為可信數據資產,實現碳交易收益,支持企業數字化轉型升級。
根據《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我國已組織開展全國碳排放權集中統一交易,首批納入2225家發電企業,未來將逐步覆蓋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和國內民用航空等其他七個行業。
“作為市場主體,首先,管理層應高度重視,對碳中和的影響及應對措施有深刻認識。其次,要摸清家底,清晰把握自身碳排放的主要來源、未來減排的方向和重點措施。再次,要建立碳管理體系,增強全體員工的意識,并把碳議題納入各個層面的決策考慮中。”荊書典認為,目前“雙碳”帶來的新興市場已經在不斷促進企業做出節能減排的選擇,企業要適應“雙碳”戰略下的產品、技術、社會責任要求。
“放眼全球,尤其是有外向型業務的企業,需要對全球、國家、行業、地方的碳限排政策和激勵政策有清楚的認知,充分利用政府各種低碳發展激勵政策,尤其是綠色金融和稅收減免政策。包括綠色債券、綠色信貸、碳減排支持工具、綠色保險等激勵政策,促進低碳發展。”會議中,亞洲開發銀行(亞開行)原首席氣候變化專家、國家氣候中心原副主任呂學都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為實現《巴黎協定》中1.5℃的全球溫升目標,國際可再生能源署估計,全球能源系統脫碳的累計投資需要約110萬億美元;其中,可再生能源的投資約為27萬億美元。他認為,未來中國的氣候投融資將主要面向綠色低碳領域,綠色低碳技術和產業或迎爆發式發展,這也給山東相關企業帶來巨大的發展機遇。
山東具備“碳足跡”雛形
2023年3月7日,山東省生態環境廳等發布的《山東省產品碳足跡評價工作方案(2023—2025年)》(下稱《方案》)提出,到2023年底,初步完成全省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碳排放因子基礎數據收集,啟動產品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方法學核算體系建設,完成1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到2025年,基本完成600家重點企業產品碳足跡核算,初步建立碳足跡核算評價體系、排放因子數據集及核算模型、碳足跡公共服務平臺,推動產業結構、生產生活方式綠色低碳轉型。
“該《方案》是繼大灣區碳足跡評價和碳標簽建設方案后,國內省級政府機構推出的首個省級碳足跡評價方案。這意味著國內碳足跡評價工作更進一步。”6月26日,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國內已有像中國電子節能技術協會全生命周期綠色管理專委會(LCA)等第三方機構,自主開發軟件和碳足跡數據庫,指導企業開展成規模的碳足跡評價;一些高校科研院所也在進行碳足跡方面的研究和計算;工信部亦在組織碳足跡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省內的中能碳投等企業也在積極推動碳關稅稅基核查、碳足跡評價方面的高級研修。
對企業而言,系統開展產品碳足跡評價可以幫助企業分析自身產品的直接碳排放和隱含碳排放量,同時分析碳排放較高的環節及成因,有利于企業制定有針對性的減排方案,將碳減排工作落到實處。同時,獲得產品碳標簽,特別是能體現企業產品碳減排進展的產品碳標簽,將有利于企業展示自身在產品碳減排方面的努力,從而得到更廣泛消費者的認可。ISO14064等碳足跡評價國際標準,是最接近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中碳排放核算規則的方法。而企業碳排放核算分解到出口產品,也是校驗出口產品直接碳排放的重要方法。不論是碳資產管理的需求,應對國際碳關稅需要,企業碳核查和產品碳足跡都是基礎,二者也在很大程度上觸類旁通。
實際上,除了最接近CBAM的碳核算方法,產品碳足跡評價的最主要應用,還是建立產品碳標簽體系,從而可以實現產品全生命周期角度碳排放的核算,能夠使企業從產品設計、生產、分銷、回收階段都盡可能實現減碳,也可以通過選擇更低碳的供應商或其他合作伙伴,實現企業產品的更低碳,減少碳約束,增加競爭力。碳標簽比現在采用的產品節能標志更有應用價值,缺點是比較復雜。
論壇中專家介紹,目前全球已有英國、法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泰國等14個國家及地區實施了產品碳標識,即在產品上標注碳排放信息,展現給消費者。碳標識一方面可以推進企業開展減排行動,另一方面也更容易獲得消費者的認可和信賴。因此,對于中國的出口企業來說,環境產品聲明(EPD)和其他形式的環境聲明將成為產品進入歐洲和其他發達國家市場的先決條件。
“以法國為例,其出具的強制性碳標簽法案,對于要進入法國市場的企業來說是無形的綠色貿易壁壘。現在很多國家對動力電池都要求進行碳足跡評價,否則不能進入其市場。”周勇表示,加快綠色低碳轉型已經成為不同行業共同的認知。“但在應對10月份開始的CBAM方面,國內企業明顯的沒有感覺到緊迫性,急需提高自身碳核算方面的能力,尤其是碳足跡評價能力和結果應用。”周勇建議,企業要在產品研發與創新、市場營銷、策略規劃、公共政策制定等多方面,以碳足跡評價為依據,制定降碳目標。更重要的是,亟須建立一個由中央政府牽頭的碳足跡評價認證體系,為實現與國外碳足跡評價結果互認奠定基礎,也能夠更好地應對各種碳關稅措施。
周勇建議,山東在碳足跡、碳核算探索中應積極參與市場化運作。“產品碳足跡、企業碳盤查、能源管理、減碳方案、碳標簽等一系列要求,是未來幾十年經濟發展的新約束或指揮棒的核心內容,將影響山東數十萬家企業,須培訓企業內部碳管理人員將達數萬人,須服務咨詢的企業達數十萬家。”論壇主講嘉賓黃超吾也多次呼吁,“一定要吸引全國人才,并培植山東本土戰略性服務企業,實現‘綠色+精益+智能制造’三合一服務體系,協助企業實現高效轉型和綠色低碳發展。”
各行業具體適用的碳標簽評價標準還在不斷制定完善中
“十三五”以來,在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協同配合下,工信部以重大工程和項目為牽引,以綠色工廠、綠色產業鏈和綠色工業園區建設為紐帶,以節能、減排、增效為目標,持續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截至2022年底,國家層面培育了2783家綠色工廠、296家綠色供應鏈企業、223家綠色工業園區,推廣近2萬種綠色產品。初步測算,綠色工業園區平均固廢處置利用率超過了95%,一大批綠色工廠能耗水平優于國家能耗限額標準的先進值,逐步構建起從基礎原材料到終端消費品的全鏈條綠色產品供給體系。顯然,綠色產品是中國式的碳足跡評價。隨著對碳排放的重視,綠色產品、綠色供應鏈等聚焦到碳足跡,也會是水到渠成。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走訪中了解到,目前各行業具體適用的碳標簽評價標準還在不斷制定完善中,尚未正式發布,但碳標簽在不同行業的評價工作開展需要一個指導原則。《行業統一推行的產品碳標簽自愿性評價實施規則(暫行)》自2021年9月1日起施行,為碳標簽評價工作在不同行業的開展提供了統一指導原則。2022年1月20日,《企業碳標簽評價通則》(T/DZJN 75-2022)發布。不同于產品碳標簽,該標準立足企業整體,通過綜合評估其低碳性能與潛力,授予企業碳標簽,從宏觀調動企業低碳建設,樹立低碳形象。該標準是我國首個企業碳標簽評價標準。
“在全國沒有統一標識情況下,山東省生態環境廳已經采用國內外類似的碳足跡核算辦法,出臺碳足跡評價實施方案。”周勇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山東可把碳足跡評價和碳標簽體系建設作為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服務產業,并盡快提高山東省出口企業應對各種碳關稅的能力,這關系未來發展重點和方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