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偉
近日,國家發改委提出,鼓勵和吸引更多民營企業參與國家重大戰略、國家重大工程、重點產業鏈供應鏈項目建設。民營經濟是穩定宏觀經濟的重要基礎,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要積極引導民營企業在高質量發展中找準定位,尋找新的發力點,通過企業轉型升級,不斷提升發展質量。
民營經濟具有“五六七八九”的特征,即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國內生產總值,70%以上的技術創新成果,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改革開放以來,民營經濟在推動經濟增長、擴大就業、增加稅收等方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要看到,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發展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外部來看,民營企業占我國出口總額的45%,一些民營出口企業面臨生存壓力;從國內來看,多數民營企業過去習慣的經營環境已不再,適應新經營環境明顯準備不足,高質量發展給部分民營企業提出了轉型升級的課題。
近期,多地出臺提振民營經濟的政策措施,為民營企業提供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是提振民營企業家信心的關鍵。
要持續破除民營企業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制度障礙。深入實施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持續破除妨礙各類經營主體公平準入的隱性壁壘,集中破解一批民營企業反映比較強烈的地方保護、所有制歧視等突出問題。
當前,中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在經歷長期粗放式增長之后,民營經濟要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要以新陳代謝的思路推動民營經濟轉型升級。
要持續加強民營企業平等使用資源要素的保障力度。健全防范和化解拖欠中小微企業和個體工商戶賬款長效機制。積極支持民營企業建設高水平創新平臺和科技轉化平臺。加快向民營企業開放國家重大科研基礎設施和大型科研儀器。
要完善民營企業的支持機制,拓展民營企業發展空間。鼓勵各級黨委、政府領導走進民營企業,與民營企業家交心談心,成為精神和發展上的領航者,營造良好的政商關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