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看,這是我新換的車,增程式新能源車,在市區跑用電,跑高速就用油,再也不擔心續航的問題了。”近日,濟南市民李保健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最近一段時間,增程式新能源車很受消費者追捧。從6月份造車新勢力月銷量就能看出端倪:銷量排名前三的都是增程式新能源車。
受訪的業內人士指出,純電的新能源車是趨勢,增程式新能源車只是過渡路線。“存在即合理,在現階段,電池容量以及充電速度尚未達到一個很高的標準前提下,增程式電動車會受到消費者的追捧。一旦電池續航和充電速度大幅提升,那么純電的新能源車將是首選。”汽車行業分析師馮國志分析道。
受追捧的增程式
在充電網絡尚未完全覆蓋的前提下,純電的新能源車往往帶有“續航焦慮”,因此,一些充電不方便或者經常跑高速的市民因為顧慮太大而放棄純電的新能源車,李保健就是其中之一。
“實際上,我早就想換個新能源車,但一直沒下決心就是因為續航的問題,尤其是在看到節假日高速公路充電排隊的情景,心理就打怵。”李保健說道,“今年年初,我去了解行情時才知道有增程式新能源車,疊加各種優惠政策,感覺比較合適,就出手換了一臺。”
盡管對專家學者來說增程技術的先進性還存在爭議,也有行業大佬因此而打嘴仗,但對李保健來說,這種車沒有里程焦慮,用車成本又較低,是非常實用的選擇。
“最近到店里來咨詢增程式新能源車的客戶特別多,而且買的人也不少。”濟南一家新能源車銷售門店的銷售總監王強向經濟導報記者說道。
而在另外一家新能源汽車的銷售門店,銷售顧問郝慶雪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最近一段時間確實有不少消費者詢問增程式新能源車,“有一部分消費者得知我們沒有這種車時,扭頭就走了。”
王強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增程式新能源車屬于“串聯式混動”分支,核心組成部分為燃油發動機、發電機與驅動電機。燃油發動機不直接參與車輛驅動,而是將動力傳遞給電機,電機再發電,從而給車輛驅動力。所以,增程式電動車更像是純電動,帶來一個發動機+油箱組成的“充電寶”。
“我曾經告訴我們的銷售,不要向客戶科普什么是‘串并聯’,什么‘零百加速多少秒’,或者這技術那技術的,等講完后客戶腦子里就是一團漿糊。不如直接告訴客戶,這車,城市純電開,高速當油車開,有條件就安裝充電樁,沒條件直接加油。然后,帶用戶上車試駕一圈,家庭成員都滿意,這一單基本就成了。”
實際上,從6月份造車新勢力月銷量上就能看出端倪。
7月1日,造車新勢力按時交出月銷量成績單。其中,理想汽車以3.2萬臺的成績穩居榜首,其次是零跑的1.3萬臺,再則是哪吒的1.2萬臺。
目前,理想汽車在售的三款車都是增程式電動車。零跑和哪吒則是從今年開始,在純電產品陣列中新加入了增程版車型,隨后月銷就穩在了1萬以上的水平。
多家車企布局增程式
在馮國志看來,增程式新能源車,從趨勢上看不如純電動車型具備長期布局的價值。但增程式電動車的討巧之處就在于用戶教育成本低。
“目前來看,采用增程式混動技術的車型,包括理想ONE、嵐圖FREE、AITO問界M5、問界M7等,市場銷量也較為可觀,消費者正在用真金白銀對自己所需進行投票。”馮國志表示。
哪吒汽車在去年底也推出了哪吒S增程版,在當時官方公布的訂單統計中,有62%的用戶選擇增程車型。
實際上,隨著市民對增程式新能源車的追捧,越來越多的車企將目光瞄準了增程式新能源車。
有媒體報道稱,眼下準備搞增程和已計劃開發增程車型的新老品牌數量超乎想象。
有消息稱,小米最近在從理想挖人,大概率也要搞增程了。
比小米更早邁進造車圈的華為,也是增程式的擁護者。華為常務董事、終端BG 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余承東就曾表態——現在買燃油車不如買增程車。
此外,長安、華為、寧德時代三方聯名的阿維塔,也惦記上“油箱”了。國家知識產權局網站顯示,阿維塔科技(重慶)有限公司公開了一項名為“一種加油口盒密封結構及汽車”的專利。目前阿維塔在售車型均為純電動,這一專利的出現預示著“增程版”的阿維塔也不遠了。
6月30日,深藍汽車正式發布其品牌戰略,同時發布了EPA1純電平臺,并宣布旗下首款車型將提供純電版、增程版與氫燃料電池版。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發布的《中國增程式電動汽車產業發展報告》提出,隨著新能源汽車發展和增程式技術路線的優勢逐漸顯現,2022年國內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進一步提升。預計到2025年,增程式電動汽車銷量有望突破50萬輛。
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表示,在汽車電動化轉型過程中,增程式電動汽車有效解決了現階段純電動汽車續航里程問題,有利于加速燃油車更新替代。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總工程師葉盛基認為,增程式電動汽車需要政府部門進一步給予重視,不斷完善產業發展環境。期待產業鏈相關方協同創新,促進增程式電動汽車高質量發展。
在馮國志看來,增程式電動車存在發展窗口期,但增程式電動車仍是作為新能源汽車發展進程中的短期過渡的產品,長遠來看增程式路線前途不如純電大。“如果經過幾年的建設,充電基礎設施日漸完善,純電動車型的續航和充電問題得到緩解,那么,增程式電動車的優勢將不再明顯。這也就意味著增程式電動車的窗口期或許只適用于當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