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7月11日下午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能耗雙控逐步轉向碳排放雙控的意見》。而在我國“雙碳”工作有序推進的大背景下,全國碳市場也有望迎來擴容。
山東是綠電(指不產生或產生很少碳排放的發電方式,現在主要指光伏、風力發電)生產大省,同時也是綠電消費大省。但一提起綠電,無論是風電還是光伏,總有一種難挑大梁的感覺。
客觀上說,綠電和光伏的電力生產并不穩定:在用電高峰期很可能頂不上來,反倒是過了用電高峰期,富裕的電量往往又開始沖擊電網。也正因如此,綠電在不少時間段都淪為“垃圾電”、不值錢,綠電并網也賣不上價,這也是幾年前不少地方棄風、棄光的原因。
難能可貴的是,我國綠電的相關技術仍在進步,綠電的發電成本在不斷下降,儲能設施的普及也讓企業在安排綠電生產時游刃有余:“垃圾”時段可以存電,待到用電高峰時再放電。
即便如此,綠電依然是用電企業最后的選擇,綠電在整個社會能源布局中的地位依然尷尬。
隨著國家將能耗雙控逐步轉向了碳排放雙控,企業一方面不能影響生產,另一方面又要降低自身碳排放量。顯而易見,綠電的生產幾乎不產生碳排放,多多購買、使用綠電自然是雙控碳排放的最直接方式。
厚積薄發的綠電終于要“變廢為寶”了!
綠電“變廢為寶”,此前很多發展緩慢的行業馬上迎來風口。比如儲能設施,此前因為一次性投入巨大而只能依賴強制性配建的政策來推廣;未來不難想見,不僅綠電生產商將積極配建相關設施,還有更多的企業會直接為集中式光伏、風力發電站提供配套服務,一條從生產、存儲到消費的綠電之“路”,也就打通了。
與此同時,飛速發展的全國碳市場也將促成綠電的進一步發展:積極投入綠電項目會產生碳積分,積極消費綠電會則會避免消費碳積分。未來,綠電的使用將成為企業必須考慮的生產要素,而以綠電為管理抓手,我國的“雙碳”工作也將更加有序推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