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北方創信的智能噴涂機器人,現場與技術工人PK (受訪者供圖)
一般認為,防水工程是建筑行業中的一個細分領域,體量非常小。正因如此,很難想象在這樣一個細分領域中,能夠誕生山東北方創信防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北方創信”)這樣一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而且公司產品還被列為“全國建設行業科技成果推廣項目”。
自成立以來,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榮博便一直為北方創信在行業中尋找合適的定位。后來更是立足施工應用,打通了材料生產、技術研發等環節,并向下探索全新的商業模式,成為一家“全產業鏈”企業。
在布局全產業鏈的同時,北方創信還在2015年架設了公司首條智能生產線,開創性地提出了“城市合伙人”的商業模式。
市場上堵不住的“滲漏”
在北方創信運營中心的大廳內,有一個10余平方米的水池。7月13日經濟導報記者造訪時,發現水面下的池底印有藍、綠、黃等裝飾色繪出的圖案,加上十幾尾紅色鯉魚正悠然地游來游去,一眼望去煞是美觀。
為什么要在辦公區域內布置一個這樣的水池呢?原來,這個水池就是個防水工程真實場景的還原:水池給水、排水管道模擬了屋頂上復雜的施工環境,體現了防水材料的穩定性,能養魚又證明了材料無毒無污染,建成至今不漏證明了材料的長效防水性能。
“這個水池是我們自己的施工隊伍建造的,涂料使用的是我們自己生產的cx-SSE高分子水性噴涂速凝防水涂料,施工設備則是我們公司自己研發生產的智能化噴涂設備。”王榮博表示,這個水池完美展現了公司核心產品的競爭力。與此同時,這個水池的搭建還涵蓋了從產品研發、生產到施工,甚至施工設備的制造,覆蓋防水工程的一整條產業鏈。
實際上,北方創信在這一整條產業鏈上,都是舉足輕重的存在。
早在北方創信成立之前,王榮博組建了營銷團隊主要從事防水材料的代理以及現場施工。據王榮博回憶,當時在一個施工現場,他們與另一家施工單位使用同樣的防水材料,但對方每次進料總是明顯少于自己。
“后來經過觀察我們發現,這家公司就沒有按照標準流程來施工,只鋪設單層材料還不做附加層。”王榮博說,北方創信根據嚴格按照標準施工標準——即鋪設2層材料還要做附加層——來推算,完成1平方米防水的施工需要使用2.7平方米的材料;而同樣的工程量,對方僅使用1.2平方米材料。
“防水工程,30%靠材料,70%靠施工。落后的產品研發、低劣的產品生產,還有散漫的工程現場管理,造成了我國房屋65%的滲漏率。”王榮博感慨道。
也就在那時,一個“不切實際”的想法在他心中萌生:為什么不能成立一家防水企業,從產品的研發、生產、銷售,再到防水工程的施工管理等環節,全方位提升整個工程防水質量,反向推動行業升級?
逼出來的全產業鏈布局
走出校門后王榮博一直在大型央企工作,公司嚴格的規章制度造就了他現在行商風格。后來在個人夢想的激勵下,王榮博選擇了自主創業。
不過嚴謹的行商風格,也讓他在“平均滲漏率65%”的防水工程領域過得并不舒心,“我們都知道市場的‘二八定律’。一開始我們也指向高端市場,但20%的市場很難滿足北方創信生存發展的需求。”
是為了生存而妥協,還是繼續堅持等待轉機?“其實我們行業在內部交流時,早就對現狀深惡痛絕,認為靠著假冒偽劣在低端市場搏殺沒有前途。”他據此判斷,市場存在向上的內生動力,只是欠缺一個契機。
很快,契機就來了。
在2010年前后,國外引進的液體橡膠防水涂料引起了王榮博的注意:“以最基本的屋頂施工為例,傳統的卷材鋪到管口時就需要打洞,洞口邊緣就成了防水薄弱點;這款涂料不存在這種顧慮,必然能滿足更多的應用場景。”在他看來,液體橡膠防水涂料本身就比傳統卷材應用面更廣,施工也很便捷,還有環保性以及安全性,于是在上百種防水材料中,王榮博最終選擇了這類材料以及配套的工程施工,作為企業的主攻方向。
防水工程本就是建筑行業中的一個細分領域,北方創信還選擇了上百種材料中的一種,結果就是“剛剛產業化的液體橡膠防水涂料,連產品配方都還在優化,國內更是連一條專業生產線都沒有。”他說。
2011年,王榮博帶領研發團隊回到老家山東無棣辦廠,注冊“北方創信”,專注做液體橡膠防水產品的研發推廣,通過配方研發升級,一款名為“cx-SSE高分子水性噴涂速凝防水涂料”的產品在北方創信自主研發的生產線下線成功,后來“噴涂速凝”成為國內這一類型產品的通用名。“我們一定要把產品的生產環節,包括研發環節,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王榮博如是說。
在生產端,公司對噴涂速凝原材料的標準、基質原料標準進行了優化提升。而在下游施工端,為了保證現場使用性能,公司技術人員經常泡在工程現場試驗噴涂,通過不斷調整噴涂機的壓力控制、噴嘴流量,觀察材料析水狀況,并以此為依據制定施工標準。現在,北方創信向上涵蓋了噴涂速凝產品的研發生產,向下還輸出專業的噴涂設備,培養專業的工程團隊,涵蓋了噴涂速凝防水工程幾乎整條產業鏈。
“要想在這個細分領域做出成績,僅僅做強做精某個單一環節是遠遠不夠的,必須實現全產業鏈的覆蓋。”王榮博表示。
技術、模式“雙創新”
2016年,在上海國家會展中心舉辦的一場防水工程展會上,一臺智能噴涂機器人吸引了全會場的目光。只見在同樣條件的場地上,這臺機器人的施工效率完勝工人,引起了業內的驚呼。
而這,便是北方創信在施工領域的首次智能化嘗試。后來這款智能噴涂機器人一直在不停迭代,以便適應更復雜的應用場景,最新款的產品預計在今年稍晚上市。
這并不是北方創信在智能化領域的首次嘗試。2021年,工信部、國家發展改革委等8部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首次以文件的形式明確了“智能制造”的概念。
而早在2015年,北方創信就將自動化生產線進行了智能化升級,到現在已經是“3.0版本”了。
據王榮博介紹,生產線的智能化升級,一方面節省了大量的人力,提高了生產效率、保證了產品的穩定性。“但最重要的,是要實現全部生產環節的遠程可視、可控。”他表示。
而在對生產環節遠程可視、可控追求的背后,則是北方創信對運營模式的創新。
原來,在北方創信率先實現了智能化生產的同時,王榮博就一直在探索有別于傳統的“代理、施工”的全新運營模式:“合作方在其所在城市跟我們組建合資公司,而不是借代理賺差價、吃返利;再者就是合作方必須有經營城市的主觀訴求,而不是單純追求經濟效益。”
這就是后來的“城市合伙人”模式。

2022年12月30日,北方創信獲準掛牌新三板 (受訪者供圖)
既然要組建合資公司,北方創信自然要將產品盡可能接近市場:“我們要在‘合伙人’所在的城市建設生產線,并生產適應當地氣候,以及滿足當地應用場景的產品,就必須借助工業互聯網,對生產線上產品的原料配比進行遠程調控。”王榮博如是說明智能化生產線的技術創新與城市合伙人這種模式創新之間的關系。
“借助‘城市合伙人’,公司形成了源頭與終端的直接對接,實現了合伙人在項目上的提質降本。”他表示,“同時,合伙人還可享受因公司在資本市場上的上市紅利,實現共贏。”
記者手記|格局決定了企業發展的上限
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如果說艱苦奮斗等品質,確保了一家企業生存的下限,那么這家企業的格局,則決定了其發展的上限。
格局,確定了企業的發展步伐,決定了企業是愿意待在舒適區安然度日,還是在面對未知領域時勇于踏出一步。
格局,規劃了企業的發展路徑,決定了企業是傾向于低端內卷,還是高端突破。
格局,支撐了企業的合作,決定了企業在體量懸殊的情況下,能不能讓合作對象平視甚至仰視。
格局,甚至能改變整個行業的未來:一些細分領域正是憑借著一兩家龍頭企業的厚積薄發,細分成為主流,帶動了整個行業的發展。
北方創信無疑是一家有格局的企業:雖白手起家,卻勇于突破,面對曾經內卷嚴重的防水工程領域,不甘于隨波逐流,而是從噴涂速凝,這一當時的非主流的材料和施工工藝切入,向著當時還不到20%的高端市場邁進,并且逐漸將產業延伸到研發、生產、銷售、施工等領域,橫跨了整條產業鏈。
而后,更是開創性的提出了“城市合伙人”模式,打破了“代理、施工”的傳統,還為合伙人經營城市提供了有力的抓手,盡管這個抓手可能在工程總量中的占比微乎其微。
現在的北方創信,更是成為了防水施工領域首屈一指的企業,還實敲鐘上市“新三板”,甚至為整個行業引入了資本“活水”。
所幸,山東的制造業企業,多有如此格局者;也正因如此,山東制造業也才在曾經的默默無聞中砥礪前行,更實現了厚積薄發,將“山東智造”打造成一張靚麗的名片。
企業檔案|山東北方創信防水科技集團股份有限公司
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北方創信2011年6月10日正式注冊成立。當年,公司創始人、董事長王榮博帶著團隊和技術,回到家鄉——山東濱州無棣辦廠,北方創信正式成立。
成立當年,自主研發的半自動生產線便實現投產,并通過了質量、環境、職業健康三大體系認證,產品企業標準正式獲批;2014年,全國首條噴涂速溶自動化生產線在北方創信試產成功。轉年,智能化生產線研發成功;2015年,推出“城市合伙人”商業模式;2022年12月30日,北方創信成功掛牌新三板;
企業入選2015年中國建材企業500強、中國最具成長型建材企業100強,國家高新技術企業,獲評“山東名牌”;
2021年,北方創信入選國家第一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并于2023年3月24日再度上榜工信部公示的建議繼續支持的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名單;
研發方面,目前擁有“山東省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海洋工程創新協同中心”“山東省一企一技術研發中心”三個省級研發平臺,和一個省級博士后工作站,年研發投入占比達7%以上;
王榮博獲“泰山產業領軍人才”榮譽稱號,獲評“中國防水行業未來領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