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你是不是曾經遇到過,在菜市場購買了看起來色澤鮮艷、光澤度好的鮮肉,但回到家后發現豬肉的顏色發生了變化,感覺不新鮮了。究其原因是商家使用了“生鮮燈”。
不過,從12月1日起,這種燈光將禁止使用。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發布了《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下稱《辦法》),自2023年12月1日起生效。
《辦法》增加對銷售場所照明等設施的設置和使用要求,明確規定銷售生鮮食用農產品,不得使用對食用農產品的真實色澤等感官性狀造成明顯改變的照明等設施誤導消費者對商品的感官認知。
百度百科的資料顯示,“生鮮燈”是一種冷光源照明燈具,不會散發熱量加速食物腐敗,或者影響其質量,但能刺激消費者的購買欲。
經濟導報記者在調查時發現,商家基本都在生鮮區域使用了這種“生鮮燈”,針對肉類、海鮮、果蔬等使用了不同顏色的“生鮮燈”。
在一家便民菜市場的肉類攤位,一塊包裝好的豬后腿肉,在“生鮮燈”和自然燈光下反復對比,經濟導報記者發現豬肉在自然光下呈淡粉色,而在“生鮮燈”照射下,則明顯增亮增紅,看起來更加新鮮。
攤主表示,銷售鮮肉類的攤位使用“生鮮燈”的現象最普遍,“在這種燈光下,很難分辨肉類的新鮮程度。即使肉不是很新鮮了,被這種燈一照,就像是剛上市的樣子”。
在某電商平臺,經濟導報記者以“生鮮燈”為關鍵詞進行搜索,出現商品結果有100頁之多,單價大多在百元以內。
其中一款月銷量上千件的“生鮮燈”介紹頁面顯示,這款產品分多種:有熟食燈、水果燈、海鮮等、蔬菜燈、鮮肉燈、雞鴨肉燈、牛羊肉燈、冷鮮肉燈、燒臘烤鹵肉燈、烤雞烤鴨燈,甚至還有遙控調光的生鮮燈。
有購買者評論表示,“這個led生鮮豬肉燈,質量很好又能省電照在肉上面顏色又好看”“效果很好,感覺水果上了一個檔次,特新鮮。看著就像買的效果。”

業內人士表示,消費者對商家使用“生鮮燈”來改變食品的外觀感到不滿。他們認為商家的行為是一種欺騙消費者的手段,違反了信任和誠信的原則。而監管部門的新規對此進行了明確禁止,目的是保障消費者的權益和食品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