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村級面貌好不好,村民收入高不高,基層治理實不實,成為扛在東營市委政法委駐明集鄉東堤一村第一書記王慶晉肩上的一個重擔。
“鄉村振興攸關新型工農城鄉關系,駐村以來,我們堅持突出重點、統籌兼顧,切實將駐村打造為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為‘平安東營’建設添磚加瓦。”王慶晉說。
產業振興是重中之重
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基層黨建是實現鄉村振興、平安建設的根本。立足村“兩委”班子現實情況,王慶晉與“兩委”班子成員先查擺問題,錨定問題癥結,從思想認識到職責任務,從規矩紀律到工作作風,會上反復講、私下深入談,扭轉了定位不準確、內部不穩定的局面,建設了凝心力強、作風過硬的基層組織。在黨組織帶領下,完善了村民公約、衛生等制度10余個,特別是完善落實好“四議兩公開”制度,改變了“家長制”,實現了“民主制”,確保了各個重大事項順利開展,將潛在的矛盾和問題化解在基層、消滅在萌芽。
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立足特色資源,精準發力,才能因地制宜發展優勢產業,實現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為了推動東堤一村產業振興,王慶晉帶領村民全方位多渠道用力,取得了顯著成效。
發展集體產業。為了增加集體收入,東堤一村先后謀劃、調研、考察3個項目,通過增設了25萬元光伏的太陽能,每年集體收入可達5.5萬元。
服務個體產業。在村大棚區建設了3000平方米的蔬菜批發市場,并安裝監控,保障產業安全,讓菜農全心生產。協調在養殖區修鋪生產路,方便了出行。
去年,包括東堤一村在內的4個村260個大棚西紅柿產生了嚴重滯銷,群眾急在眼里疼在心里。面對現狀,王慶晉同東堤三村駐村干部薄慶東發動電商平臺資源,跑市場、拉客商,打開了銷售渠道,并帶隊跑到市直單位銷售,不僅實現了“不讓一個西紅柿爛在地里”的承諾,還讓每個大棚增收2萬多元!把劭粗鴰装俳镂骷t柿就要爛在地里了,駐村干部聯系的利津北嶺、東營錦華、南里等蔬菜批發市場上門采購,及時止住了我們的損失!狈N植戶老張回憶。


(東堤一村西紅柿滯銷,王慶晉聯系客商上門服務)
為了實現村民增收,王慶晉幫助成立了利津縣民豐農機農民專業合作社,合作社先后爭取國家社會化服務專款90余萬元,為群眾每畝地節省60元,保證了機械戶的收入,還通過為村里修建溝渠、免費為莊稼打藥等,保證了農業增產。
升級村容村貌
宜居宜業的和美鄉村建設,“顏值”和鄉風是“面子”和“里子”,二者互為補充,相得益彰。王慶晉帶領東堤一村著力在基礎設施建設、改進村風村貌方面用心用力。
修建村內道路是第一步。著眼群眾的期盼,對村內4條主要街路全部瀝青罩面,道路清新寬敞,坑洼不平沒有了、雨雪泥濘不見了,群眾走上了舒心路。
整治村容村貌。投資6萬元,用土方鋪墊整平南街2000多平方米,并種植樹木,打造了一道靚麗的鄉村生態風景線;投資4萬元,襯砌沿街房臺26處,徹底解決了贓亂差問題,村容村貌極大改觀。

(東堤一村村容村貌整治)
優化環境衛生。新上了一套30余萬的生活污水處理設備,實施定點收集生活垃圾,解決了亂倒亂放的問題。
落實衛生制度,每一天一打掃,始終保持街面干凈整潔。定期整治衛生私角,嚴防破壞衛生環境。去年,東堤一村被評為山東省衛生村。
村容村貌升級了,村風村俗也應時創新。
東堤一村開展了“孝親和美”活動,傳承文明凝聚民心。以開展“孝親和美”主題活動為載體,打造“三風一美”即孝的家風、親的民風、和的村風和美麗新農村。圍繞“三風”,召開了座談會,上了專題課,邀請文化團體到村里放電影4場次、唱戲2場次,建起了文化一條街,以精神文化浸潤村民心靈,以優良傳統護航社會穩定。此外,村里建起了集養老、健身、娛樂、辦公于一體的黨群服務中心,每周1次老年人聚餐,不斷固牢“三風”,凝聚時代新貌,助推鄉村走向平安、文明、美好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