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8日證監會發布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以來,截至8月2日,已有近50家公募機構宣布降費,參與降費的公募產品數量已突破1900只,并且公募機構按照管理規模呈現由大到小“階梯式”降費。
相關研報測算得出,基金費率全面調降后,將帶來約百億元/年的管理費收入下降(預計約35%為尾傭)和約15億元/年的托管費收入下降,直接讓利給投資者。隨著后續降傭的推進,基金公司或將加大對資產配置型等產品的重視程度,尋求業務多元化發展。
公募“階梯式”降費
7月8日,證監會發布了公募基金費率改革工作安排。
截至8月2日,已有近50家公募機構陸續宣布,調低旗下部分基金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并修改基金合同。根據基金公告,記者統計發現,參與降費的產品數量已突破1900只(不同份額合并計算,下同)。

▲數據來源:基金公告(據不完全統計)
從宣布降費的先后順序來看,7月10日首批啟動降費的公募機構多為頭部權益基金公司,包括易方達基金、中歐基金、廣發基金、匯添富基金等。
此后7月17日、7月24日,更多的公募機構陸續加入降費隊伍,包括國投瑞銀基金、天弘基金、平安基金、睿遠基金等。
7月末至8月初,多家中小型公募機構也參與到降費大潮中來,例如山西證券、華宸未來基金、創金合信基金、財通資管等。
整體而言,參與降費的公募產品多為主動權益類基金,并且調降后管理費率不得高于1.2%、托管費率不得高于0.2%。在已宣布降費的公募機構中,廣發基金、富國基金、嘉實基金、鵬華基金、博時基金參與降費的公募產品數量較多,均已超過100只。
每年向投資者讓利百億元
關于公募降費給行業帶來的影響,多家業內機構進行了相關測算。
華泰證券研報顯示,2022年公募基金管理費合計約1458億元(其中尾傭合計約413億元),托管費合計約307億元。降費前,公募市場中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率超1.2%、托管費率超0.2%的產品數量占比分別達94%和87%。據此測算,基金費率全面調降后,將帶來約百億元/年的管理費收入下降(預計約35%為尾傭)和約15億元/年的托管費收入下降,直接讓利投資者。
信達證券還對管理費進行了更具體的測算。其研報顯示,截至7月9日,公募市場中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別有2096只、4453只,平均管理費率為0.80%、1.27%,其中分別有510只、3054只產品管理費率大于1.2%,占比分別為24.3%、68.6%。以2022年管理費為基數估算,若后續主動權益類基金管理費率調降至1.2%,預計今年管理費將減少6.6%。
在中金公司看來,基金費率適度下調是緩解“基金賺錢基民不賺錢”痛點的有效嘗試。但從產品設計等入手改善客戶體驗仍只是解決核心矛盾的第一步,費率的降低可能仍無法彌補客戶行為偏差帶來的影響,財富管理業務或許是改善客戶體驗的突破口。
“當前,我國資本市場相當一部分的問題根源在于機構化深度不足,個人投資者分析、處理信息能力有待提升,投資決策可改善空間大,這恰恰是財富機構需要解決的問題。投顧牌照廣泛化是兼顧‘人民性’與‘市場化’的有效手段,投顧業務落地有利于解決負債端困境、并提升資管機構的自律性。”中金公司在研報中表示。
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也要降
根據證監會此前披露的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方案,除了調降公募產品的管理費率、托管費率外,降低公募基金證券交易傭金費率等也將陸續推進。近期,已有地方證監局向轄區內各證券基金經營機構、基金服務機構傳達了公募基金行業費率改革工作相關要求。
如果參照主動權益基金管理費率、托管費率20%的降幅并以2022年的分倉數據為基礎,中金公司測算得出,證券行業將讓利38億元,占2020-2022年行業平均收入的0.8%、稅前利潤的1.9%;降幅每增加10%,對證券行業收入、稅前利潤的影響將增加0.4%、1%。
中金公司介紹,公募分倉傭金的投向主要包括投研服務、渠道代銷返傭、向券商股東的傾斜,行業層面分別占比40%、40%、20%。監管對于基金公司傭金支付用途管控的兩種可能方向,或會導致兩種截然不同的局面。
一方面,如果傭金支付更加透明化、規范化,預計分倉傭金將更多用于為基金持有人創造價值的投研服務,過度依賴旗下參控股基金公司以及代銷返傭的券商受影響更大。另一方面,如果傭金支付在實操層面仍具備一定的靈活性,公募機構或將更多資源向渠道及股東傾斜,依賴投研服務獲取傭金的券商或受較大影響。
從對基金行業的影響來看,中金公司指出,降傭以及費用披露透明度提升有助于樹立投資者信心,長期來看將促進行業集中度提升和多元化發展。過往作為盈利重要支撐的主動權益類產品投入產出性價比有所下降,基金公司或將加大對于“固收+”、資產配置型等產品的重視程度,尋求業務多元化發展,例如基金投顧、養老金融服務、公募REITs、國際化拓展等。(來源:中國證券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