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王雅潔
作為“專精特新”的有力踐行者,山東近年來著眼于推動產業、科技、金融協同發展,已逐步形成由科技領軍企業、科技小巨人企業、重點擬上市企業“白名單”組成的有層次、有梯度的科技企業群。
日前,2023首屆專精特新產業(安丘)高質量發展論壇暨企業產融對接會在山東安丘舉行。此次論壇,國內多家頂級PE、VC投資公司以及山東當地知名國資投資公司與安丘企業交流合作意向,并為“專精特新”企業上市指明路徑。

如何加速成長?
今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質量強國建設綱要》指出,建設質量強國是推動高質量發展、促進我國經濟由大向強轉變的重要舉措,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途徑。
此次論壇上,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小企業局原副局長、一級巡視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總經濟師葉定達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提高我國質量發展水平、夯實質量發展基礎,既需要頂天立地的大企業,更離不開鋪天蓋地的中小企業。”
在葉定達看來,一個良好的生態,應當由高大的喬木、豐茂的灌木、豐富的草本植物共同構成。所以質量的提高離不開中小企業,而中小企業提高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就是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
“專精特新”企業是具有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特征的企業,是提升產業鏈競爭力和供應鏈穩定性的基礎力量。截至目前,我國已累計培育“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萬余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超9.8萬家,創新型中小企業達21.5萬家,優質中小企業梯度培育工作取得積極成效。

山東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專精特新企業培育,將引導支持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作為培優塑強全省新舊動能轉換“十強”產業和11條標志性產業鏈的重要抓手。經濟導報記者從省工信廳了解到,目前,山東共培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16075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756家,數量分別排在全國第一位和第三位。
葉定達介紹,前四批“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有五方面的特征:超五成研發投入在1000萬元以上;超六成屬于工業基礎領域;超七成深耕行業10年以上;超八成居本省細分市場首位;有九成為國內外知名大企業提供直接配套。
“從創新型中小企業到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到小巨人,再到單項冠軍企業,如何實現快速成長?答案其實就在專、精、特、新這4個字里。”論壇上,中國工業合作協會智庫專家委員會政策研究組副組長、工信部中小企業發展促進中心志愿服務專家呂勤曉向經濟導報記者分享,“專是前提和基礎,精是過程和手段,特是結果和目標,創新是核心與靈魂。”
在呂勤曉看來,“專精特新”企業要加速成長,要記住:苦練內功,把握機遇;精準定位,明確目標;梯度培育,循序漸進。

如何對接資本市場?
如今,越來越多的“專精特新”企業將目標瞄準資本市場。統計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30日,累計有1600多家“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在A股上市。
“前四批中已有640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上市了。”葉定達分析,從A股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看,它們表現出高成長、高利潤、高估值、高研發強度,以及低市值、主要集中在制造業領域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特點。
全面注冊制背景下,“專精特新”企業上市前景如何?
“全面注冊制的落地實施,無疑讓擬上市企業更加多元化,會鼓勵更多中小型、創新型、研發型企業登陸資本市場,獲得資金支持。”山高君泰資本首席運營官、首席投資官史煜向經濟導報記者表示,這是一個歷史性機遇,“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應抓住機遇,盡快對接資本市場。
在“專精特新”企業上市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呢?
“我們去盡調企業的時候,如果企業有‘專精特新’稱號,那么我們就要看看這個稱號與其營業收入的關系是什么?因為‘專精特新’這個稱號跟企業專利、技術支持有很強的關聯,透過主營業務收入看到底有多少是靠‘專精特新’得來的。”弘信資本合伙人鄭俊彥坦言,“再就是看創新,‘專精特新’企業之間差距還是蠻大的,持續研發投入、持續創新與獲利之間的關系權衡,目前還是難解的問題。”
史煜總結,企業上市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主營業務基本面的問題,這是做企業最重要的一個立足點,有了它才有一切。第二,就是合規性問題,涉及的面很多也很專業,這些問題大部分都是可以解決的,或者說在中介機構協助下可以通過一定時間去整改解決的。
“如果企業有上市的念頭,即使不是立刻啟動,也應該盡早和中介機構或投資機構接觸,了解一下作為擬上市企業應該具備哪些條件,并把存在的問題解決掉。而不是說馬上要上市了,抓緊幾個月或者一年把問題改過來。這樣做難度很大,對各方挑戰都很大。”史煜提醒擬上市企業,在與投資機構接觸做融資時,要慎用對賭工具。“估值談不攏寧可少融資,或者降低估值,等業績起來以后再融資。”
作為已上市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泰嘉股份(002843.SZ)副總經理、董秘謝映波對企業上市感受頗深。在他看來,首先企業要有一個長遠的規劃,包括業務的角度,市場的角度,資本的角度。不能是政策來了,就上去;政策沒有,就放棄。第二,無論什么情況下,基本的邏輯是不會變的,那就是要把自身業務做好,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做好,把自己的行業地位提升起來。只有這樣,才可以去應對變化。第三,還是得跟上國家的一些政策調整,緊緊抓住機會。“緊跟政策變化,在此基礎上,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打有準備的仗。”
“足球要從娃娃抓起,上市也要從企業‘年輕’的時候開始,形成好的習慣,然后水到渠成、順其自然、順勢而為。”對準備上市的企業,中泰證券投行委副主任、山東投行總部總經理閻鵬給出幾點建議。

“注冊制改革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壓實信息披露的質量關,再就是上市的可預期性、透明性。我們看到,只要這家公司準備得好,質地足夠優秀,其審核時間是可預期的。如北交所,從申報到完成發行最短審核時間需要6-7個月;排隊時間較長的創業板,審核需要一年半的時間;主板和科創板,基本上可以在一年時間以內完成審核。整體來看,這個過程是相對短的。時間長主要長在哪里呢?和以前不一樣的是,主要長在了前期的準備。”閻鵬表示,“這就要求想要上市的公司,或者對上市還沒有心理準備的公司,要有足夠的意識,應該把財務內控、研發費用的歸集,這些好的習慣要慢慢形成。否則等到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形成尾大不掉之勢,會很痛。”
“在‘專精特新’企業上市過程中,有哪些問題?問題是你不夠好,只要足夠好就會有機遇;其次是你不夠早,只要你足夠早,時間都能換空間;再就是專利與企業未來發展目標不夠,只要足夠融合足夠創新,那么現在的政策就會給你提供更高的空間。”面對經濟導報記者,融易IPO創始人、上海高金金融研究院科創金融研究中心常務副主任謝暉總結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