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1月4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網站公布《關于加強新能源汽車與電網融合互動的實施意見》(下稱《意見》),對新能源汽車包括智能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形式做了相應的規劃。
《意見》指出,“車網互動”主要包括智能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形式,可參與削峰填谷、虛擬電廠、聚合交易等應用場景,可有效發揮動力電池作為可控負荷或移動儲能的靈活性調節能力,為新型電力系統高效經濟運行提供重要支撐。
《意見》還提出,到2025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初步建成,充電峰谷電價機制全面實施并持續優化,市場機制建設取得重要進展,加大力度開展車網互動試點示范,力爭參與試點示范的城市2025年全年充電電量6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私人充電樁充電電量80%以上集中在低谷時段,新能源汽車作為移動式電化學儲能資源的潛力通過試點示范得到初步驗證。到2030年,我國車網互動技術標準體系基本建成,市場機制更加完善,車網互動實現規模化應用,智能有序充電全面推廣,新能源汽車成為電化學儲能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力爭為電力系統提供千萬千瓦級的雙向靈活性調節能力。
齊魯工大(山東省科學院)二級研究員、山東省生態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周勇表示,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風電、光伏發電所占比重越來越高。“如果能讓大量新能源汽車在非行駛時段與智能電網連接,通過有序充電、雙向充放電等形式將其儲能潛力利用起來,這將極大緩解風電、光伏的不穩定性,減少對電網產生的沖擊。”他表示。
為實現上述目標,《意見》要求加大動力電池關鍵技術攻關,將動力電池循環壽命提升至3000次及以上,積極探索新能源汽車與園區、樓宇建筑、家庭住宅等場景高效融合的雙向充放電應用模式,原則上新建充電樁統一采用智能有序充電樁,按需推動既有充電樁的智能化改造等措施。
周勇認為,要想推廣“車網互動”、真正發揮新能源汽車動力電池的儲能潛力,首先要合理規劃峰谷電價差,讓新能源汽車通過充放電能掙錢;其次要推廣可以充放電的智能有序充電樁;再次是要出臺相關技術標準,讓企業有章可循,充分發揮市場潛力。
此外,周勇還提到動力電池會隨著充放電產生衰減,繼而“貶值”,必須打消車主的顧慮;除了關鍵技術攻關之外,他認為目前一些新能源汽車廠家對動力電池的“終身質保”、衰減后折價甚至免費更換的模式,更能讓車主放心,也更值得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