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A股并購市場持續升溫。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按首次公告日計算,截至1月21日,年內A股市場共披露并購重組285單,從進度來看,33單已完成,252單正在進行中。
隨著監管層持續優化并購重組市場化機制,并購重組支付工具不斷豐富、并購重組市場效率進一步提高。與此同時,高質量的產業并購持續涌現,中小規模并購步伐加快,產業并購成為主流。
中小規模并購加快 產業并購趨勢明顯
從交易價值來看,前述285單中,有188單披露總價值,交易規模達到422.03億元。
比起以往動輒十億元、百億元規模的大額并購,交易總價值在1億元以下的并購案例持續涌現。前述188單披露總價值的案例中,有141單交易總價值在1億元以下,在數量上占比75%。從其結算方式來看,多為現金結算。
貝諾資本管理合伙人艾經緯對記者表示,此前監管層持續優化完善“小額快速”等審核機制,意味著監管層鼓勵中小規模的市場并購行為。在行業競爭激烈的背景下,企業并購需要快速決策以掌握市場先機,預計后續中小規模項目并購流程效率提升,促進并購市場良性發展。
艾經緯進一步表示:“中小規模并購案例占比快速上升,將成為并購市場的趨勢之一。并且,隨著產業資本話語權增強,上市公司并購會更加圍繞主營業務展開,發揮產業協同效應。”
從行業來看,前述285單中,基礎化工、電子、醫藥生物等行業的并購數量領先,分別為31單、30單、24單。
以基礎化工行業為例,其產業鏈條長、分支眾多,涉及多個領域。在化學制品這一細分市場中,年內已發生了19單并購,主要集中在有機硅、氟化工、涂料油墨等子領域。相關企業通過并購實現規模的擴張,提高市場競爭力,同時整合資源、優化配置,加快技術創新和產品升級。
高質量的產業并購也是上市公司形成新增長點的關鍵所在。高禾投資管理合伙人劉盛宇對記者表示,未來并購重組的大趨勢將發生在產業資本為主導,以產業上下游或同業整合為主的并購重組交易當中。
還有不少上市公司著手參與或設立產業并購基金。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1月1日至1月21日,已有16家上市公司發布設立產業并購基金的相關公告,預計募集規模上限為178.5億元,擬投向高端裝備、新材料、云計算、汽車產業鏈等領域。其中,4家公司已設立完成,12家公司仍在進行中。
政策持續加力 支持企業并購重組
并購重組持續升溫,離不開監管層的政策鼓勵與支持。2023年以來,證監會、交易所等監管層持續優化并購重組監管機制。發股類重組財務資料有效期由“6+1”延長為“6+3”,有效降低重組成本,獲得市場各方高度評價。出臺定向可轉債重組規則,豐富重組支付工具;適當提高對輕資產科技型企業重組的估值包容性,支持優質科技創新企業通過并購重組做大做強。
對此,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經濟學家李湛對記者表示,優化并購重組機制,有利于推動上市公司及時調整優化資源配置與業務板塊布局,更好地發揮規模效應和不同業務之間的協同效應,從而改善運營效率和盈利能力,提高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同時,并購重組可以推動產業內上市公司的轉型和升級,加快通過并購獲取新技術或新業務,推動業務更加符合市場需求和行業趨勢。
在劉盛宇看來,過去高估值、高溢價、高業績承諾的“三高”并購在市場上較為常見,競買方、競賣方往往在價格上難以達成一致。而上市公司發行定向可轉債購買資產的規則,將使得并購重組雙方在價格談判上達成一致。
事實上,資本市場持續發揮并購重組主渠道作用,在推進上市公司高質量發展方面效果顯著。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滬深兩市共披露并購重組2694單,交易金額1.51萬億元,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占比近四成,并購重組在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
長遠來看,并購市場活躍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市場生態。在李湛看來,“并購重組推動產業結構和市場結構的優化,有利于培育更有競爭力的龍頭企業。對于優質、創新型初創企業而言,既完善了后續發展壯大之路,也暢通了風險資本投資的退出通道,有效促進了多層次資本市場發展、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來源:證券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