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數字經濟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中,數字化技術的應用為產業升級和創新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今年山東省兩會期間,數字化、智能化成為頻被提及的熱詞。
今年的山東省政府工作報告強調,加力推進數字產業化;加力推動產業數字化;加力夯實數字經濟底座。
今年1月9日發布的《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推動農業數字化提質。其中,把無人駕駛技術應用到傳統農機行業,是一項重要的技術變革。
山東省兩會期間,經濟導報記者專訪了山東超星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下稱“超星智能”)董事長姚成嶺委員,他帶領的超星智能,主要從事農機自動駕駛技術的研發與應用,被譽為農機界的“特斯拉”。
姚成嶺暢談了他們在智能農機領域的探索及取得的成果,同時他也坦言,農業智能化是一個逐步發展的過程,這個領域的研發還需要更多的技術投入。
農機手短缺和老齡化問題迎刃而解
農機自動駕駛是在一種什么情況下應運而生的?
“目前,農機手數量較少,傳統拖拉機駕駛員老齡化嚴重,平均年齡在60歲以上。智能化技術肯定可以提高工作效率,而且不受時間限制,可以實現24小時全天候作業。”姚成嶺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通過采用無人駕駛技術,不僅可以解決當前農機手短缺和老齡化問題,而且能實現精準化種植和管理,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益。
“當老百姓駕駛農機時,即使駕駛技術再高,從田頭到田尾也很難走直線。如果輪胎沿著曲線行駛,會壓到幼苗,導致一定的壓損率,壓損率一般在10%左右。自動駕駛的農機則可以精確地走直線,實現精準化種植和管理,能夠增收大約20%以上。在精準化、智能化管理下,灌溉和施肥等都能得到有效節約。”姚成嶺說。
他還提到,“后臺的數據也是最寶貴的,因為只有智能化才能實現數據化和數字化。農業的數字化主要來源于智能設備,它們能夠節約人工、提高工作效率,從而實現增收增產。”
姚成嶺向經濟導報記者介紹,超星智能是清華大學和山東省政府簽約落地的項目,其自主研發的無人駕駛復合種植技術,在山東、安徽、河南等省份都在應用,涵蓋了大豆、玉米、小麥等多種作物,“由于剛開始規模較小,我們希望在省內率先推廣無人駕駛農機技術。”姚成嶺說。
超星智能所取得的成果,也讓人看到了智能化農機發展的巨大潛力。
“復雜程度遠大于特斯拉”
“目前特斯拉、蔚來、小鵬、理想等新能源汽車都應用自動駕駛技術。很多人認為,拖拉機的自動駕駛難道比特斯拉的自動駕駛對技術的要求還要復雜嗎?實際上,自動駕駛在農業中的應用要比在特斯拉的應用復雜得多。”姚成嶺談到。
他以特斯拉舉例,“特斯拉只是一個行駛中的單體,也就是說它是一個獨立的主體,只要把感知、決策、控制解決好,就可以在馬路上行駛了,不用顧忌其他因素。這是因為特斯拉汽車本身就是一個完整的主體。”
而農機設備的自動駕駛需要考慮更多因素。姚成嶺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在農業生產過程中,拖拉機是一個動力的輸出點,但它不是作業點,作業點是拖拉機后面的農具。播種的時候,拖拉機在前、播種機在后,種子是裝到播種機里面,實際上是播種機在干活。僅僅將拖拉機改造為無人駕駛,如果農機和農具不結合的話,并不能讓其有效工作。”
“還有一個復雜點在于,特斯拉在馬路上行駛,尤其是城市的道路,是一個規則的場景。但農業場景是非規則的,農田的地塊大小、作業面積、種植作物種類、農藝都不同,這增加了自動駕駛的決策難度。此外,不同作物的種植深度也不同,所以,農機、農具和農藝三者必須相結合,才能達到有效的農業作業。”姚成嶺說,“因此,它的復雜程度要遠大于特斯拉。”
“農業是一個慢賽道”
“國內自動駕駛企業的數量本身就不多,而且99%以上都是在新能源汽車方向做文章。”姚成嶺對經濟導報記者坦言,“愿意投入智能化研究的企業并不多。”
“目前,農機智能化的發展相對較慢。首先,受限于很多技術的壁壘,從技術角度來說,突破一些智能化還是難度較大。”姚成嶺說。
相比之下,農業智能化領域的研發需要更多的技術投入,且回報周期較長。
在姚成嶺看來,“農業是一個慢賽道,不是立竿見影就能見到收益的行業,所以,大家投入到這個行業的熱情、積極性就不高。”
“農業的季節性很強,耕種等時間相對集中,通常一年中只有三四個月的時間。”姚成嶺感慨說,“做農業還是要有情懷,因為前期投入大、收效慢,研發難度又大。”
“農機是數字農業里最核心的”
讓姚成嶺感到欣慰的是,“現在比較好的一點是,所有人都知道農業數字化是一個大趨勢。”
“大家對智能農機的接受程度還是很高的,因為從大的方向來說,要想真正實現鄉村振興,最核心的就是增收增產,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姚成嶺說。
“未來的農業發展核心有兩點:一是種源種業,即解決種子問題;第二個就是傳統農業裝備制造智能化。”姚成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目前,全國拖拉機保有量將近3000萬臺,但都是傳統的,如何將這些傳統農業裝備設備智能化,提高工作效率、節約勞動力、增加畝均收成,這是核心所在。”
傳統農機實現智能化的成本高嗎?
“成本并不高。”姚成嶺給經濟導報記者算了筆賬,“以200馬力的拖拉機為例,其實現智能化增加的成本可能只有5%左右。也就是說,一臺價值20萬元的農機,完成智能化增加的成本在1萬元左右。但它實現的價值會遠大于成本。”
目前,各地都在積極推動數字農業的發展。在姚成嶺看來,“其實數字化背后的支撐就是人工智能,農機一定是數字農業最核心的部分。”
“如果在傳統農機上實現了自動化、智能化,它的所有作業軌跡、作業數據、回收數據是一目了然的,這也就實現了真正的數字農業。”姚成嶺說。
在他看來,這一領域未來有非常大的潛力,需要更多的人投入到這個行業里,共同推動和促進這個行業發展。他提到,“超星現在的研發團隊很強,有不少清華大學的博士。關鍵還要腳踏實地,真正在這個行業里面研發下去。”
山東是農業大省,也是農機大省,“但是在自動化方面,真正能做到產業化應用的還是很少。”姚成嶺坦言。
對此,姚成嶺建議,專門針對智能農機的開發應用出臺一些相關的扶持政策,讓山東可以在這一領域走在前列。
“我們還是希望在山東率先推廣更多的智能化農機,讓更多老百姓從中受益。”姚成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