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縣域的潛能正持續被挖掘。山東也在積極謀劃和推動縣域經濟發展,探索縣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
上月,山東召開了推動城鄉融合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會議(下稱“會議”),會議以視頻形式召開,各市、縣(市、區)和省級以上開發區設分會場。同時,會議還印發了《關于支持強縣產業幫扶弱縣推動跨越提升的若干措施》,明確由經濟強縣與GDP排名后10位的縣(市、區)進行結對,重點開展產業幫扶。
本報特約評論員、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山東召開這個會議,也體現了我們對縣域經濟的關注,有利于補齊縣域經濟發展的一些短板、弱項,讓縣城在城鎮化過程中能夠發揮更重要的載體作用,另外也可以在城鄉融合中更好地發揮樞紐作用。”
城鄉融合發展趨勢
山東強調,要順應城鄉融合發展趨勢,以縣域為重要切入點,以片區為主要著力點,加快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推動農業增效益、農民增收入、農村增活力,全面拓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空間。
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城鄉融合是鄉村振興的一個重要切入點,也就是說,鄉村振興工作發展到今天,需要從統籌城鄉的角度、城鄉一體化的角度來謀劃了。”
“再就是縣域經濟,實際上這是山東經濟的一個重要增長點,也是民營企業發展的大本營,更是城鄉融合的一個題目。所以把縣域經濟和城鄉融合放在一起說,是很重要的一個題目。”董彥嶺說。
在山東的縣域版圖中,強縣的引領與帶動作用日益顯著。近年來,山東的“千億縣”成員數量擴圍,鄒城和壽光的GDP在2022年首次突破千億元大關,再加上此前就已躋身“千億縣”的膠州、龍口、榮成,山東入圍“千億縣”的成員增加至5個。
同時,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報告顯示,山東有13個縣入選百強縣。
“在全國,縣域經濟發展方面,應該說山東的位次還是比較靠前的,除了江蘇、浙江,百強縣中山東占的數量是比較多的。”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另外,山東很多地方發展的特點也是縣域比較強,像濰坊、膠東地區,很多是區強、縣也強,尤其濰坊,縣域經濟占的比重就更大了,所以,縣域經濟是未來經濟很重要的一個增長點,也是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的一個主要戰場。從這個角度,其對于啟動山東新的增長極,促進城鄉的融合以及平衡發展,都很重要。”
強縣進位、弱縣趕超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大瓶頸是發展不均衡。國家統計局近期發布的《全國鄉村振興監測報告2024》也指出,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過程中發展不平衡,落后縣在產業培育、農民增收等方面存在明顯短板。
山東在培育更多經濟強縣的同時,也著重突出對幫扶弱縣的支持。
山東召開的上述會議即提到,做好強縣產業幫扶弱縣工作,發揮經濟強縣優勢產業鏈帶動作用,推動被幫扶縣爭先進位、跨越提升。
山東還提出,省財政每年安排2億元幫扶引導資金,對強縣通過產業轉移支持弱縣形成的地方新增財力,按照一定比例獎勵強縣;對整體遷移到弱縣的高新技術企業,按規定接續享受資格期內高新技術企業稅收優惠政策;將強縣幫扶弱縣重大工業項目納入財政股權投資支持范圍,對符合條件的給予最高3000萬元股權投資支持等。
山東鼓勵強縣以“總部+基地”“研發+生產”“生產+服務”等形式向弱縣延伸布局產業鏈,促進制造業協同發展;鼓勵強縣將占地規模大、要素受限的生產制造環節、新產品線,優先向結對弱縣溢出轉移;支持強縣在弱縣布局建設 “飛地園區”、弱縣在強縣設立“反向飛地”等。
這也與山東此前發布的《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相呼應。
去年11月,山東印發《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強調力爭用3年的時間,推動強縣進位、弱縣趕超,全省縣域經濟總量、產業層次、財政實力均有較大提升。到2025年,地區生產總值1000億元以上的縣(市、區)達到30個、700億元以上的達到50個,縣域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穩步提升,超百億元縣(市、區)數量實現突破。
山東提出實施經濟強縣領跑、特色強縣示范、百縣圖強、薄弱縣跨越和特殊類型縣振興計劃。在經濟強縣領跑方面,發揮膠州、龍口、榮成、鄒城、壽光5個“千億”縣(市)帶動作用,支持一批基礎好、潛力大的縣(市)加快補齊短板弱項、著力增強內生動力、加速實現千億突破,引領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跑出“加速度”。
對于實施薄弱縣跨越計劃,確定20個左右薄弱縣,在安排省級重點項目、轉移支付資金等方面加大傾斜力度;確定10個左右縣域,實行省政府領導同志包保機制,由省政府部門、省屬企業、省屬高校或科研院所等組成對口幫扶小組,推動加快跨越發展。
今年5月份印發的《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則明確40個試點縣域,通過開展引領發展、特色發展和跨越發展三類試點,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縣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模式,促進強縣進位、弱縣趕超。
在跨越發展試點方面,山東提出,以經濟薄弱縣、財政困難縣、特殊類型縣等為重點,統籌考慮經濟總量、人均水平、發展內勁等因素,選擇20個相對薄弱的縣域,加大傾斜支持力度,提升“輸血”效能,激發“造血”潛能,增強“活血”功能。其中,確定9個縣域實行省政府領導同志包保機制,省政府部門、省屬企業、省屬高校和科研院所等組成對口幫扶小組,推動加快跨越發展。
培育縣域特色產業
在推動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產業是重點。山東召開的上述會議也明確,要聚焦關鍵領域,加快提升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成效。聚力壯大優勢特色產業,著力做好擴量、提質、集群、綠色的文章,持續鞏固縣域產業發展優勢。聚力突破招商引資,突出招大引強,創新方法路徑,優化服務保障,發揮好開發區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主陣地、主戰場作用。
“產業也需要有一個科學管理和布局。”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縣域經濟還是要突出自己產業的長項,圍繞產業鏈做文章,要是大而全的話,很多東西也容易做不好。此外,綠色低碳、數字化發展等,也是縣域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很多傳統產業、勞動密集性產業,要積極地去擁抱數字化。”
特色優勢產業支撐是關鍵。山東也強調,突出抓好特色產業培育,著力做好“土特產”文章,以產業振興促進鄉村全面振興。
《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同樣強調,積極培育縣域特色產業。結合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發展潛力,“一縣一策”打造縣域產業地標。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鼓勵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做強特色優勢富民產業。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