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無小事,每一件都事關百姓幸福,折射區域經濟發展活力,是衡量區域宜居宜業的重要參考指標。
“一天一塊錢吃得又飽又好,花樣還挺多。”80歲高齡的張淑云老人是鄒平市黃山街道中楊堤村村民,11月7日中午11點之前,她就來到了村里的孝善助老食堂等待開飯。11點之后,食堂陸陸續續來了10多名長者,這一餐有新出鍋的韭菜肉包,還有配菜和熱湯,老人們圍桌而坐共享午餐好時光。

中楊堤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周超介紹,“孝善食堂打通了農村居家養老‘最后一公里’,長者的舒心就是我們奮斗的意義。”
“孝善食堂”折射基層暖意
中楊堤村是鄒平市鄉村振興戰略的重要實踐地,在關愛老年人生活、提升農村養老服務水平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其中,“孝善食堂”的開設贏得了村民的心。
村里老人的子女們外出打工的比較多,留守在村中的“空巢”老人面臨著“做飯愁、吃飯難”等問題。為讓老年人“老有所醫、老有所養、老有所樂”,中楊堤村黨支部主導設立了“孝善食堂”,打通了農村居家養老“最后一公里”。村兩委組織村內志愿者、網格員、公益崗到孝善食堂免費為老人提供服務,每周一制定新的菜譜,根據老年人營養需求,餐餐不重樣。75歲以上的老人每餐收取1塊錢,剩下部分由村集體承擔。
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老年人餐費的成本大約在每人每餐6—7元,資金來源主要是村集體收入每年2萬元、民政部門每年補貼8000元。“村里開辟了1畝地的菜園專門為食堂供應蔬菜,食堂定期采購生鮮肉、蛋,基本能維持運轉。”周超說。
孝善食堂位于黃山街道中楊村老年之家的一個民宅院落內,院內除了有廚房,還有老年人娛樂活動室、健身器材,還新上了推拿按摩座椅,和煦的陽光灑進院落,老年人曬著太陽拉著家長里短,和諧的民生畫面里透出濃濃的鄉情、溫情。
“兒女們忙工作,孝善食堂能吃飯、能娛樂,也為兒女減輕了照顧之憂。”張淑云老人說。
接通“發展大動脈”
鄒平地勢南高北低,南部最高海拔800多米,北部為平原,最低海拔僅有11米多。由于地勢結構復雜,南部多個鄉鎮居民多年來備受交通不便的困擾。
今年10月8日,鄒平市“九路一橋兩隧道”正式通車,徹底改變了南部閉塞的現狀,拉近了南北、城里城外、鄉村與縣城的距離。打通了鄉鎮與城區的時空距離,實現城鄉融合。


“九路”是西青路、旅游路、西外環、廣場東路、醴泉七路、聯通路、龍臺實驗學校西路及北路、月河一路和會仙四路;“一橋”是指鶴伴橋;“兩隧道”是廣富隧道二期、白云山隧道。這次開通的廣富隧道二期位于老隧道的旁邊,隧道開通后道路變為雙向兩車道,寬度由原來的8米拓寬到了12米。
臨池鎮位于鄒平最南部,從臨池鎮到鄒平市中心25公里的路程過去驅車繞山路要用1個多小時,白云山隧道、鶴伴橋和旅游路通車后,臨池鎮與鄒平主城區的車程直接縮短15分鐘,實現了沿途自然山脊、景區景點、美麗鄉村一線串聯。
“去年8月,鄒平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青陽片區落地;今年9月青陽鎮的醴泉寺、范公讀書洞等遺址被文旅部列為‘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沿著范公的足跡去研學’線路,‘九路一橋兩隧道’的通車為鄒平鄉村接通了發展‘大動脈’。”作為“鄒平‘交通+’的親歷者、見證者的鄒平市交通運輸事業服務中心副主任李國輝表示。
“交通+”拉近縣城與省會
秋日的山脊像打翻了的調色盤,赤橙黃綠的配色是鄒平這座小城向外界游客發出的邀請函。


濱州市美協油畫藝委會秘書長付志強、濰坊市油畫學會副主席脫雷一行,沿著新通的路驅車前來采風。夕陽西下,站在麥田邊遠眺,連綿的山脈色彩豐富,藝術家們支起畫板將眼前風光定格為一幅幅油畫。付志強說,畫里是家鄉鄒平的自然風光,也是為自己保留的一份鄉愁,“你看,小山小水,不比大開大合,美得卻像江南,細膩又溫馨。”
脫雷則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原來喜歡到外省的大山深處采風,總想把眼睛看到的美景裝進畫板,“沒想到今天在鄒平實現了這個愿望。你看,山里的一隅幽靜地,遠山、夕陽、麥田,山間的公路、橋梁,最常見的景致里有生機、有詩意、還有未來……”
鄒平人口不多、面積不大,產業門類齊全,山脊景色無限。以拉大城市框架為目標,鄒平集中精力打通了一批“斷頭路”。截至目前,鄒平建成區面積達到61.5平方公里,城區道路總里程達到198.69公里,綠地率達到35.17%,亮燈率達到98%以上,城市綜合承載能力大幅提升。
根據《濟南都市圈發展規劃(2024—2030年)》,濟南將強化毗鄰縣(市、區)合作,探索經濟區與行政區適度分離的發展新模式,打造一批區域融合發展戰略支點,支持濟南市章丘區—鄒平市—淄博市周村區等探索跨市域毗鄰縣(市、區)一體化發展路徑。
鄒平“九路一橋兩隧道”通車讓鄒平與省會濟南之間實現了互聯互通,聚要素、增量級,城市競爭力未來可期。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通訊員 李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