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聯合國旅游組織執行委員會第122次會議公布了2024年“最佳旅游鄉村”名單,我國申報的榮成市俚島鎮煙墩角村等7個鄉村入選,至此,我國“最佳旅游鄉村”總數達到15個,居世界第一。
山東在以文旅為突破口的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中更加注重“質”與“優”,榮成市俚島鎮煙墩角村讓鄉村旅游提質增效有了明星效應。
漁村獲世界級榮譽
煙墩角村位于山東半島最東端的榮成市,依山傍海,環境優美,是亞洲最大的天鵝越冬棲息地,被譽為“中國天鵝村”。這里還有沿海傳統民居——海草房,是漁家秧歌、海草房建筑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之地。近年來,煙墩角村堅持保護與開發并重,發掘大天鵝、海草房等旅游資源發展鄉村旅游,在鄉村振興中煥發出生機和活力。

“每逢冬季,煙墩角靜謐的海灣里‘冬之精靈’翩翩起舞,大天鵝成為煙墩角村發展旅游產業最寶貴的財富,每年吸引眾多攝影愛好者、寫生愛好者和游客從天南海北匯聚這里,用相機和筆墨將這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面定格。”榮成市文旅局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作為國家級傳統村落的煙墩角村擁有640多年歷史,現存完整的海草房1000余間,歷史最久遠的達300多年。海草房以石為墻、海草為頂,冬暖夏涼,百年不腐,被稱為“活的中國生態建筑標本”。近年來,該村對海草房進行維護性搶修和保護性開發,漁家民宿、海草咖啡、漁家美食等休閑旅游業態逐漸興起。海草房、大海、大天鵝,已經成為煙墩角村獨有的風景。
近年來,煙墩角村從產業思維出發積極整合漁業、農業、旅游業等資源,擦亮大天鵝和海草房兩大品牌,鄉村旅游實現了大踏步發展。通過土地流轉、品牌引入,煙墩角村目前擁有海草房民宿和漁家樂70多家,60%以上的村民干起了旅游業。

產業思維激活文旅基因
在近日舉行的“2024世界旅游聯盟·湘湖對話”活動上,世界旅游聯盟與中國國際減貧中心聯合發布了“2024世界旅游聯盟——旅游助力鄉村振興案例”,山東省濟寧市鄒城市大洪溝村、濰坊市青州市桐峪溝村、煙臺市蓬萊區東方海岸果谷3個案例入選。

大洪溝村每逢周末便熱鬧非凡,游客絡繹不絕。眾多市民紛紛帶著孩子來到這里,親身體驗大洪溝村的田園風情,享受自然風光帶來的愜意與寧靜。
"大洪溝村原本是一個僅有63戶、233人的小村落,幾年前還面臨著人口外流和經濟發展緩慢的問題。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大洪溝村迎來了轉機。在當地政府和浙江中圖文旅集團的共同努力下,通過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社會資本引入及專業團隊運營的多方合作模式成功轉型。"大洪溝鄉創產業園合伙人、項目投資人萬強在接受采訪時介紹,如今洪溝已打造成會員共享農莊為核心,涵蓋民俗度假、鄉村特產售賣、民俗展示、觀光農業、休閑康養、農耕體驗、鄉村游樂、研學旅游等多種業態新模式,充分保留鄉村特有的環境和山水,又規避了傳統鄉村旅游的重復性定位,很好地彌補周邊大型景區的市場空白,成為了大眾眼中“小而美”、產業孵化型、精致度高的超級鄉村。
萬強表示,大洪溝村抓住了打造鄉村振興齊魯樣板省級示范區的機遇,用“市場化”思維引進資本,通過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模式,采取村集體資產入股、群眾資產租賃的模式,盤活了村內70套閑置宅院和周邊460余畝低效閑置土地,村企攜手打造了“大洪漫谷”鄉村旅游項目,年接待游客40萬人次,帶動就業1100余人,探索出了大洪溝村農文旅融合發展的鄉村振興新路徑。
“露營作為一種新興的休閑旅游方式,受到了國內游客的關注和好評。2023年4月,我們打造了露營基地,設置了天幕、帳篷、篝火,搭建了舞臺,每逢周末,可以吸引大量的游客前來游玩,享受愜意的鄉村夜晚。”大洪溝村創產業園區酒店經理蘇展鵬介紹。
作為“資本入鄉”的典型樣板,大洪溝村實行“鄉村振興合伙人”招募模式,通過創業入股、純粹租賃等方式,累計引進鄉村振興合伙人162名,打造了靈泉春茶、漢服館、浮生小酒館、咖啡屋、妮妮紅等15個合作項目,成為不靠游客支撐也能自我發展的產業孵化器,為當地居民帶來實實在在的經濟效益和文化享受,同時為城市游客提供觸手可及的“詩和遠方”。
全面賦能鄉村振興
“鄉村振興與旅游發展絕不是孤立的兩件事,而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尤其是面對更廣泛的參觀和游覽人群,傳統村落通過帶有地方特色的創新變得生機勃勃,成為了新農村建設的亮點,更因為文旅產業的切入而形成了完整的閉環。”山東儒翔文化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賈軼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培育發展鄉村振興產業鏈是推動鄉村文旅產業發展壯大的重要內容,如今山東各地都積極在鄉村振興上做好文章,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縱覽山東各地,美好的鄉村文旅產業全面賦能鄉村振興。在臨沂,“十里灣·田園沐歌·印象白樓”鄉村振興示范片區積極探索“生態+”鄉村振興模式,白樓灣濕地公園獲評國家3A級旅游景區;在濟寧,“美麗泗河·牛樓印象”鄉村振興示范片區依托田園風光、鄉土文化等資源稟賦,通過開發建設生態農莊、特色民宿等發展鄉村文旅產業,助力片區村民增收;位于淄博的“飲水鍶源·沂河源”鄉村振興示范片區,充分發揮生態資源優勢,突出藝術活化鄉村,通過建設藝術和村史館、風格民宿等,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前往,年接待游客53萬人。
近年來,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依托鄉村豐富的文化和生態資源推動鄉村旅游提質增效,推進鄉村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探索形成“政府引領”“景區帶村”“公司+村集體”“鄉村合伙人”等發展模式,成功創建國家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54個、省級鄉村旅游重點村鎮323個、景區化村莊1043個,規模化開展鄉村旅游的村莊達3500多個,帶動一大批村莊致富增收。打造“好客山東·鄉村好時節”品牌,設立體驗基地37處,舉辦春季賞花、黃河踏青、游購鄉村、樂動生活等活動3000多場次,實現以旅游高質量發展賦能鄉村全面振興。
山東省文化和旅游廳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山東將深入挖掘鄉村旅游資源、深度開發鄉村旅游產品、優化鄉村旅游發展模式,持續推動鄉村旅游集聚化、精致化、特色化、時尚化發展。在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打造鄉村振興樣板的同時,帶動廣大群眾增收致富。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通訊員 李鐘蕓 威海報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