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位于青島市城陽區的首個漁光互補項目——北岸城暉150兆瓦漁光互補項目正式開工。該項目投資預計6.5億元,總占地面積2300畝,一期裝機規模為100兆瓦。
該項目利用區域內豐富的太陽能資源和水面空間資源,將光伏發電和漁業養殖相結合,形成“水上發電、水下養殖”的復合產業模式,實現土地資源的高效利用。項目建成后預計每年可生產1.78億度綠電,年節約標煤5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9.3萬噸。
這也是青島加快向藍色海洋萃取“綠”能的一個縮影,藍色海洋資源催生了青島發展綠能的廣袤空間,吸引了央企能源機構前來落地。

11月12日,在“新能源、新基建、新產業”聯盟2024年度大會上,由中國能建中電工程海洋院與中國海洋大學李華軍院士團隊聯合組建的綠色智能海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正式揭牌成立。
經濟導報記者獲悉,綠色智能海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致力于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家級海洋能源科技創新中心,主要圍繞海洋能源前沿新技術、工程新難題、產業新發展三個維度,聚焦深遠海海上風電、海上光伏等前沿技術,開展科技創新、人才培養、國際交流、科技示范等,深入挖掘藍海潛能,逐步搭建以新型海洋工程裝備技術體系為核心的協同創新科研體系,以專業化、體系化和集群化為目標,支撐市場開發,提升行業知名度,引領公司海洋能源業務的發展,塑造核心競爭力。
按照部署,中國能建中電工程與中國海洋大學將依托綠色智能海工技術協同創新中心,圍繞國家重大前沿科技需求,共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推動科技創新能力提升,瞄準深遠海領域開展前瞻性布局研究,重點推進漂浮式風電、波浪能、海洋牧場、海水淡化、海上能源島等技術和裝備的研究與示范應用,為海洋能源開發注入新動能。
海島保護性開發,在青島也有“綠色方案”。今年年初,國網青島供電公司在即墨區東部海域大管島上建成投運“海島綠電”項目,對島上設備線路進行全面升級改造。“相當于在島上建設了一座微型發電廠,實現了風力、光伏、柴油發電等多種能源接入,輸出穩定、發電成本低、節能環保,可24小時穩定運行。”國網青島供電公司運檢部主任史蕾玚說。
經濟導報記者從青島市海洋發展局獲悉,青島首次提出建立“4+2+4”海洋產業體系,培育壯大海洋裝備制造、海洋藥物與生物制品、海水淡化與綜合利用、海洋新能源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深海開發、海洋電子信息等未來產業,改造提升海洋漁業、港口航運、海洋旅游、海洋化工等優勢產業,向“深藍”萃“綠”,讓青島“碳”路結碩果:全市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量在今年上半年就占了全市裝機總量比重突破60%,可再生能源發電量同比增長30%;青島地鐵在行業內率先開展綠色線網創建,預計至2027年年底,全線網可實現年節電約2億千瓦時、降碳20.5萬噸。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實習生 李子怡 禚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