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0日晚間,龍泉股份(002671.SZ)披露,公司擬以現金方式收購南通市電站閥門有限公司(下稱“南通電站”)80%的股權,標的股權轉讓價款為2.14億元。此次交易旨在強化公司高端金屬制品制造業務布局,深度挖掘工業流體控制市場機會。根據評估報告,南通電站100%股權截至2024年9月30日的評估值為3.64億元,較賬面凈資產增值1.54億元,增值率73.26%。
龍泉股份方面介紹,此次交易有助于延伸公司產業鏈,完善高端金屬制品制造業務板塊布局。
標的公司去年盈利3387萬元
南通電站是一家從事各類高、中、低壓電站閥門研發、設計、生產和銷售的企業,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其主要產品包括閘閥、截止閥、調節閥等電站用閥門,廣泛應用于大型火電、核電、垃圾發電、生物質發電以及石油化工、冶金、造紙、生物醫藥等行業的蒸汽動力系統。
該公司于1993年設立,1998年改制為有限責任公司,注冊資本450萬元。1998年至2024年12月期間,南通電站經歷6次股權轉讓、3次增加注冊資本等事項,截至目前,公司注冊資本為5100萬元。
經濟導報記者查詢財務數據獲悉,南通電站2023年度營業收入為1.89億元,凈利潤為3387.31萬元。2024年前9個月,南通電站實現營收1.69億元,實現凈利潤1770.26萬元。
對于此次交易,股權轉讓方承諾,南通電站2024年經審計凈利潤不低于3110萬元。如該公司2024年經審計實際凈利潤金額低于承諾凈利潤金額,股權轉讓方將分別按照原股東持股比例以現金方式向標的公司進行補償。
龍泉股份主要業務為預應力鋼筒混凝土管(PCCP)等混凝土管道的生產、銷售、安裝、售后服務以及石化核電用高端金屬管件的研發、生產與銷售。“公司本次收購南通電站的控股權,是圍繞工業流體輸送控制產業鏈的產品延伸,是基于公司戰略規劃所進行的積極嘗試。”龍泉股份表示,本次交易的實施,將有利于優化公司業務結構,使公司快速切入高端金屬閥門制造領域,發揮與公司原有的高端金屬管件業務協同效應,進一步完善并強化公司高端金屬制品制造業務布局。
據龍泉股份有關人士介紹,標的公司具備較強的盈利能力,若本次交易完成,在推動公司向高端金屬制品“管+閥”升級的同時,可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盈利能力。公司將充分利用各類資源稟賦,加強技術、業務團隊建設與資源整合,實現優勢互補,資源賦能。本次股權收購符合公司的戰略規劃與布局,有利于公司拓展業務領域,實現產業鏈延伸。通過后續資源整合與賦能,形成業務合力,發揮協同效應,有助于進一步提升公司整體運營效率及市場競爭力。
龍泉股份業績增長提速
“龍泉股份可以充分利用南通電站在高端金屬閥門制造領域的專業優勢,與公司原有的高端金屬管件業務形成協同效應,通過資源整合和優勢互補,進一步提升公司在高端金屬制品制造領域的競爭力。”華北地區一家券商的業務經理郝慶對經濟導報記者分析,隨著國家對高端制造項目的鼓勵和支持,工業閥門領域的技術創新將不斷加速,龍泉股份可以加大對南通電站技術研發的投入,推動其產品向更高端、更智能、更環保的方向發展。結合當前國家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大背景,龍泉股份可推動南通電站進行產業升級。
從龍泉股份自身經營狀況來看,自2012年上市后,公司業績連續兩年高速增長,2014年達到頂峰——當年營業收入和凈利潤分別為12.95億元、1.65億元。自2015年開始,公司凈利潤大幅下降,2018年陷入虧損。2018年至2022年,龍泉股份連續五年扣非凈利潤虧損。
2023年,龍泉股份扭虧為盈。當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11.08億元,同比增長11.14%;凈利潤2778.08萬元,同比增長104.34%;扣非凈利潤962.16萬元,同比增長102.19%。
2024年以來,龍泉股份業績增長提速。2024年前三季度,公司實現營業收入7.73億元,同比增長12.91%;凈利潤和扣非凈利潤分別為7943.48萬元、7679.53萬元,同比增長2603.01%、1020.69%。其中,僅在2024年第三季度,龍泉股份就中標三大項目,合同金額達9.11億元,占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2.26%。第三季度公司凈利潤6290.69萬元,同比增長21879.68%,為近七年內最高。
訂單量的增長以及費用管控力度的加強,是龍泉股份盈利能力改善的主要原因。此前,龍泉股份曾披露,2024年上半年,公司及子公司累計新簽供貨合同約4.33億元。截至2024年6月末,公司及子公司已執行尚未履行完畢及已簽訂待執行訂單金額合計約19.55億元。
今年下半年,龍泉股份依舊大單不斷。7月末,龍泉股份的全資子公司新峰管業中標中廣核工程有限公司5879.16萬元項目;9月末,龍泉股份中標5.65億元PCCP項目;10月中旬,公司再次中標2.87億元PCCP項目。
3個月內,龍泉股份中標的三大項目合同金額便達9.11億元,占公司2023年營業收入的比例為82.26%。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