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季節,走進濟南南部山區柳埠街道西坡村的高標準溫室大棚,眼前盡顯“春暖花開”——一壟壟草莓長勢喜人。柳埠街道黨工委書記徐剛介紹,2023年在西坡村建設高標準農業大棚35個,其中26個種植了甜寶、香野、丹東紅顏99、白雪公主等4個草莓品種,打造起了一個集繁育、種植、采摘、推廣等于一體的100余畝特色農業產業園區,現已成為南部山區最大的設施農業產業基地。
該項目是柳埠街道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發展的一個縮影,彌補了村莊土地資源分散、開發利用不足的短板,有效盤活了閑置土地資源100余畝,且設施農業與三產融合發展,部分大棚變身觀光采摘園區,為柳埠特色旅游線路“引流”,成為濟南南山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一次探索。
探索“兩山”轉化新路徑
濟南市南部山區堅持生態優先和綠色發展,充分發揮生態優勢,聚焦“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驗任務,突出抓好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探索北方喀斯特山地和泉源涵養地“兩山”轉化新路徑。
早在2020年7月,濟南市南部山區管委會就出臺《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實施方案》,明晰改革路徑和試驗目標——通過探索一套科學合理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評估體系,形成多條示范全市的價值實現路徑,最終實現生態系統生產總值(GEP)和地區生產總值(GDP)雙增長。
為了建立科學核算體系,摸清生態產品價值底數,南部山區把GEP核算作為突破點,依據中科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陸地生態系統生產總值核算技術指南》中的相關技術和方法,完成了2020年度和2021年度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覆蓋南部山區全域5個街道254個行政村,出具了核算報告。經核算,2020年度南部山區GEP為186.91億元,為當年地區生產總值的2.96倍;2021年度南部山區GEP為202.76億元,比2020年增長了15.85億元,增幅為8.48%。
為了實現生態優勢加速轉化,南部山區全力推進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策劃實施,精心策劃了南部山區EOD項目,總投資約21.69億元,包括5個子項目。其中,生態環境治理類項目3個,分別是山體綜合提質項目、錦陽川水生態治理項目、仲宮垃圾分類處置中心項目,總投資約5.76億元;關聯產業類項目2個,分別是鳳凰谷文旅康養綜合體、鄉村振興示范項目,總投資約15.93億元。通過試點項目的一體化實施,系統推進“治山”“增綠”“凈水”“產業導入”,打造生態環境治理項目與關聯產業有效融合的典型。

南部山區距離濟南中心城區較近,旅游資源豐富,節假日游客較多,道路通行壓力大。通過推進實施省道103的拓寬改造,在2023年主干道全線通車的基礎上,加快推進公路綠化及景觀工程、驛站及配套設施工程、橋下空間利用工程,打造最美旅游公路,不僅緩解了南山旅游的交通壓力,還整體提升了南部山區旅游的品質。
經濟導報記者從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城鎮化辦獲悉,濟南南部山區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被列為全省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典型案例。其主要創新之處,體現在全省率先開展GEP核算,這是山東省建立科學生態產品價值核算體系的探索嘗試,為制定全省統一的生態產品價值核算規范,明確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指標體系、具體算法、數據來源和統計口徑提供了實踐經驗。
此外,南部山區探索EOD開發模式,在用足用好濟南市生態補償資金的基礎上,積極撬動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破解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資金投入大的問題,推進南部山區綠色發展和生態建設,激發城鄉融合發展活力。
農文旅深度融合,生態產品增值溢價
南部山區通過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實現了生態產品的增值溢價。
發力都市農業,實施60個“一村一品、一業一策”產業項目,包括澇峪村的富硒櫻桃、岳陽村的小白梨、毛家峪村的蜜薯、水泉村的榛子等。以金銀花為例,引進金銀花頭部公司,累計投入銜接資金1000余萬元,采用“農戶+合作社+專業公司”的運營模式,種植面積達千畝,累計覆蓋10個村,帶動就業300余人,年收益2000余萬元。

策劃實施采摘節日活動。舉辦了貫穿全年的18個“源味南山”系列采摘節,吸引廣大游客前來觀光旅游、采摘體驗、休閑度假,實現了從“效益產業”到“高效生態產業”的轉變,促進農產品價值增值。

打造特色民宿品牌。南部山區九如山風景區創新推出30余處室內沉浸式浪漫野奢生活體驗館,結合已有的木屋民宿聚落業態,成為網紅度假勝地。
以民宿開發為紐帶,南部山區不斷加強與農業生態、文創旅游等資源融合,結合農業采摘、鄉村旅游、手工制造、特色文化體驗、農副產品加工等,打造“民宿+”新業態,帶動柏樹崖、泥淤泉、里石、外石、石匣、石堯等近20個村發展民宿107家、客房1424間,撬動社會資本1.5億元,有效發揮了民宿經濟帶動效應。
濟南南部山區城鄉融合之路,給全省城鄉融合發展帶來了借鑒與啟發:作為泉城的“水塔”“綠肺”“后花園”,南部山區是省級生態功能保護區,建設用地較少,不適合發展規模性產業項目。為實現南部山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南部山區堅持因地制宜,用好國家城鄉融合發展試驗區建設的先行先試權,全力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將區域生態產品的經濟價值顯現轉化,同時以優良生態環境促進旅游和農產品的價值提升,促進群眾增收,為生態功能保護區地區探索出一條基于生態資源的綠色發展之路。
在這個過程中,南部山區實現了農文旅產業融合發展。通過舉辦采摘節、豐收節活動,吸引游客深層次體驗鄉土風情、農耕文化,購買當地農產品的同時,又帶動了當地觀光農業、民宿旅游的發展,實現了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例如,九如山、紅葉谷景區建成運營后,為當地村民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吸引本村及附近人才引流及自然村回遷,帶動當地群眾就近就業和增收致富。生態產品賦能城鄉融合,產生了明顯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拓展了生態產品價值轉換路徑。
此外,在嚴格的生態保護環境下,南部山區采取科技手段,讓農產品實現了價值增值。例如,澇峪村引入富硒技術,毛家峪村引進蜜薯深加工設備及先進技術,都極大提升了農產品的品質,提高了產品單價,種植戶收益增加,科技驅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賦能城鄉融合發展。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實習生 李子怡 禚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