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底,銀行股的投資者即將迎來一場令人振奮的“紅包雨”。截至目前,42家A股上市銀行中已有22家宣布中期分紅或者已經中期分紅,分紅金額超過2500億元。
在理財產品收益率逐步走低的情況下,基于銀行股低估值、高股息的特點,今年以來,銀行股在二級市場上的整體表現較為搶眼。據統計,今年銀行板塊的漲幅超過了40%,多家銀行的股價續創歷史新高。
“在高股息率的前提下,投資者購買銀行股的收益率大大超過了理財產品,因此購買銀行股成為不少投資者的首選。”銀行業分析師張文平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大紅包即將到來
12月20日晚間,齊魯銀行公告了2024年度中期利潤分配方案,擬向全體普通股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股利人民幣1.27元(含稅),擬派發現金紅利總額為人民幣6.14億元(含稅),占2024年半年度合并報表歸屬于母公司普通股股東凈利潤的比例為27.57%。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42家銀行中已經有22家銀行公布了中期分紅的方案。據統計,這22家宣布中期分紅的銀行擬派息金額超2500億元。


其中,六大國有銀行仍是分紅主力軍,今年中期擬合計分紅2048.23億元。從派息時間來看,主要集中在2025年1月,農業銀行和郵儲銀行的股權登記日為2025年1月7日,派息日為1月8日;工商銀行的股權登記日為2025年1月6日,派息日為1月7日;中國銀行的股權登記日為2025年1月22日,派息日為1月23日。建設銀行和交通銀行的派息時間待定。
從分紅金額上看,工商銀行中期分紅金額高達511.09億元,建設銀行為492.52億元,農業銀行為407.38億元,中國銀行為355.62億元,郵儲銀行和交通銀行的中期分紅金額也均超100億元。
從分紅比例來看,工商銀行、建設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郵儲銀行、交通銀行現金分紅占歸母凈利潤的比例分別為29.98%、29.97%、29.98%、29.98%、30%、32.36%。
除了擬分紅的銀行外,還有部分銀行已經完成中期分紅。統計數據顯示,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南京銀行、杭州銀行、中信銀行等9家銀行完成中期分紅,合計分紅金額近300億元;其中平安銀行中期分紅為47.74億元,中信銀行98.73億元,民生銀行56.9億元。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除了中期分紅外,還有銀行推出了三季度分紅方案。如重慶銀行在10月31日發布公告,向全體股東每10股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1.66元,合計派發現金紅利人民幣3.15億元。
張文平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今年4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資本市場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強化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監管;對多年未分紅或分紅比例偏低的公司,限制大股東減持、實施風險警示;加大對分紅優質公司的激勵力度,多措并舉推動提高股息率;增強分紅穩定性、持續性和可預期性,推動一年多次分紅、預分紅、春節前分紅。隨后在國有大行的帶領下,城商行也掀起了中期分紅的熱潮。
高股息率回報
在張文平看來,股息率是上市公司年度派息與市價比率,股息率越高意味著公司普通股東分紅越多,代表公司盈利能力強、業績好,未來具有較好成長性。據統計,目前銀行的股息率在5%左右,好于銀行理財,其中有4家銀行甚至高于6%。
“提高分紅比例和推出中期分紅計劃后,買銀行股比直接把錢存在銀行或者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的收益高多了。”濟南投資者劉文國說。
在劉文國看來,穩健型的理財產品中收益率能超過3%的已經非常少見了。有些理財產品雖然給出的業績比較基準可以達到3%以上,實際卻未必能達到。這就意味著,買銀行股、吃股息要比買理財收益更高。雖然分紅后會除權,但除權后,銀行股也會慢慢填權,股價重新漲回除權前。“在高股息率的前提下購買銀行股再加牛市行情,每年收益都在10%以上,比銀行的收益強多了。”
“今年銀行股確實在二級市場上的整體表現很搶眼。”張文平舉例說,以某銀行股為例,其在2023年12月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為5.74元,而今年12月23日收盤價7.68元,其收益率達到了33.8%,疊加2023年的分紅,收益率達到了40.33%,如果再疊加尚未到賬的2024年中期分紅,收益率將達到43.5%。
盡管收益率相當可觀,但在張文平看來,現在買入銀行股并不是很合適。
“銀行分紅穩定,但股價可能會出現波動。如果投資者在高價位買入銀行股,股價出現下跌,即使有分紅也可能無法彌補股價下跌帶來的損失,尤其是部分銀行股連創新高后。”張文平說。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截至今年12月23日收盤,銀行板塊以43.02%的年內漲幅在所有板塊中排名第二。年內共9家上市銀行股價漲幅超50%。其中上海銀行的漲幅達68.45%,南京銀行和滬農商行的漲幅也超過了60%,分別上漲62.77%和62.11%。12月24日,工商銀行、農業銀行、中國銀行、建設銀行股價再度刷新歷史新高,年度漲幅分別為41.84%、44.23%、37.84%和34.87%。
“銀行股大漲并不意味著所有銀行股都適合投資。”張文平建議,“投資者必須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被表面的漲勢所迷惑,也不要被市場假象所蒙蔽,應警惕高位震蕩的風險,樹立風險防范意識,秉持理性、長期的投資理念。”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實習生 李子怡 禚亦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