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戚晨
在深海空天、生物醫藥、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領域,山東科技不斷邁出新步伐。

山東省科學技術廳廳長孫海生2月1日在山東省科技工作會議上表示,山東將建設覆蓋重點產業鏈、科技要素高度匯聚的“山東科技大市場”體系,支持各市參與“山東科技大市場”及分級市場、專業化市場建設,同步建設線上“山東科技大市場”,為技術找場景、為成果找市場,打造輻射黃河流域、聯動全國的“點—鏈—網”創新生態系統,實現技術優勢向市場優勢、產業優勢轉變。
讓傳統產業“時髦”起來
一塊其貌不揚、彈性十足、類似于海綿的淡粉色新材料,居然成了輪胎行業的“新成果”,這個新成果的專業名稱叫做“高性能輪胎用鐵系梳枝丁戊橡膠”。

在2023年度山東省十大科技創新成果發布會上,包括鐵系梳枝丁戊橡膠在內的20項成果,入選年度創新成果榜和創新成果提名榜。
“這是實驗室制備的高性能輪胎用鐵系梳枝丁戊橡膠樣品,應用到輪胎的胎面上后,車輛的剎車制動距離、滾動阻力均有明顯優化。與國際市場通用的技術路線相比,企業生產成本得到進一步降低!敝袊茖W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山東能源研究院)催化聚合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慶剛介紹。
據工業和信息化部數據,2023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491萬輛,同比增長57.9%。輪胎行業迎來利好,國內合成橡膠產業同樣在向上攀登。2023年1月,高性能輪胎用鐵系梳枝丁戊橡膠新材料首次實現萬噸級工業化試生產;同年4月,這一新材料首次實現商業化生產;基于其生產的7.5萬余條高性能輪胎A品率達100%。
“合成橡膠是一個傳統的工業門類,但這個成果說明,沒有過時的產業,只有過時的技術。”山東省科學技術廳戰略規劃處處長劉哲對經濟導報記者表示,傳統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底和山東現代化強省建設的重要一環,以傳統產業為基座,突破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將加速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
“傳統產業決不能當成‘低端產業’簡單退出。”孫海生稱,山東將以重大科技項目為牽引,重點圍繞化工、紡織、造紙、食品、機械等傳統產業轉型需求,加快推進數字賦能產業發展,實施30項左右的重大科技項目,推動傳統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綠色化轉型升級。
新興產業搶占制高點
時間回到2023年1月15日。齊魯二號、三號衛星搭載長征二號丁運載火箭順利升空,標志著山東首個自主可控的遙感衛星基礎設施——齊魯衛星星座初步建成。依托與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的緊密合作,濟南空天信息產業實現從“零”到后來居上的跨越發展。

空天信息領域是未來信息技術產業的重要發展方向。在濟南,與產業發展齊頭并進的,還有加快推進的資源平臺建設。1月20日,備受關注的空天信息大學二期建設工程項目開工活動舉行。作為我國第一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學是山東省和濟南市著眼全局、面向未來作出的戰略性部署。校區建設進入全新階段,將為推動山東省、濟南市空天信息產業加速壯大提供豐沛的源頭活水。
孫海生表示,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引領未來發展的新支柱、新賽道,山東今年將聚焦11條標志性產業鏈,圍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磁懸浮、低空經濟、生物醫藥、高端海工裝備等戰略領域,組織實施一批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和科技示范工程,加速新技術、新產品、新業態的示范應用和迭代升級,培育具有牽引性、支柱性的重大產品和裝備,打造特色產業集群。
“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生命科學、未來網絡、量子科技、人形機器人、深海空天等領域,山東計劃實施20項左右前沿技術攻關項目,從創新源頭和技術底層深入開展重大科學問題研究,努力催生重大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睂O海生表示,山東將高新區作為未來產業布局的重要載體,依托高新區建設一批未來產業科技園,開展顛覆性技術創新大賽,加速培育孵化一批未來產業科技型企業,對優勝項目進行跟蹤支持,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
推動新質生產力躍遷升級
在山東青島,一臺激光雷達設備通過三維掃描,可以將萬米范圍內的風場信息變成可視化數據,不僅能觀測風,還能預測風。這項技術20多年前就在中國海洋大學產生,曾為北京冬奧會、珠峰科考提供氣象保障,卻沒有及時走出實驗室。
如何讓好成果變為好產業?近年來,山東優化資源要素配置,支持企業聯合高校、科研院所開展技術攻關,為科研人員匹配市場開發團隊,推動試驗技術產品與應用場景融合,引入天使投資,按照市場邏輯去分析判斷科研成果,推動科研成果走向市場應用。
如今,測風激光雷達已賦能千行百業。短短五年時間,青島鐳測創芯科技有限公司的年產值已突破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70%。

國家超級計算濟南中心副主任、濟南超級計算技術研究院院長潘景山認為,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關鍵是實現新型勞動者、新型生產工具、新型生產關系協同發展。山東整合各類科技要素資源,讓成果路演、成果買賣及評估、創投風投機構等都匯聚到科技大市場,推動先進優質生產要素向新質生產力順暢流動和高效配置。
據介紹,2023年,山東省重大科技項目中,企業牽頭的比例達到95%。孫海生表示,2024年,山東將深入實施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支持擁有“三高一核心”的中小企業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
新質生產力是創新起主導作用,擺脫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生產力發展路徑,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質量特征,符合新發展理念的先進生產力質態。經濟導報記者了解到,2024年,山東全社會研發經費投入增長10%以上;新增全國重點實驗室7家,總量達到28家;在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等領域組建2-3家省實驗室;優化重組200家省重點實驗室等。
“創新在哪里,資金就往哪里去。反過來說,投入到位了,創新也就更有驅動力。隨著科技經費投入邁上新臺階,山東汩汩涌動的創新‘泉眼’,也必將噴涌得更有活力,并推動新質生產力躍遷升級。”國家智庫專家劉年青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全國各個省均提出了關于推動新質生產力的要求,相信重大科技創新將深刻地改變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進而為經濟社會帶來深刻而持久的變革,經濟大省山東也應該以“新”促“新”,通過科技創新推動產業創新,打造“新制造”、開辟“新賽道”,加快培育新質生產力,為經濟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增添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