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吳淑娟
2月3日,由山東制造的“捷龍三號”運載火箭在廣東陽江附近海域順利將煙臺二號衛星、威海壹號01/02星、濟高科創號等9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此次發射成功彰顯出山東逐漸成熟的衛星組裝制造和火箭制造、發射能力,以及打造航空航天強省的雄心。
4顆“山東星”搭載“山東箭”成功上天
“山東星”搭載“山東箭”無疑是此次成功發射最大的亮點。經濟導報記者采訪了解到,“捷龍三號”運載火箭由海陽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并且已經是第三次在我國南海海域實施的海上發射。搭載的9顆衛星中則有4顆屬于山東,分別是煙臺二號衛星、威海壹號01/02星、濟南的濟高科創號。
“捷龍三號固體運載火箭是我國起飛規模最大、運載能力最強的固體運載火箭。火箭總長約31米,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達到1.5噸,具備‘一箭20星’能力。”山東長征火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孫偉介紹說,捷龍三號于2022年12月9日在煙臺海陽首飛。
無論是煙臺還是濟南其實都不是首次發星。2023年1月15日,在東方航天港總裝出廠的中國新一代智能遙感科學試驗衛星“煙臺一號”搭乘長征二號丁型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實現了中國商業遙感衛星新突破。
“煙臺二號”衛星是一顆高分辨率對地光學遙感衛星,由陸海空間(煙臺)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制,配置高分辨率TDI推掃相機,衛星分辨率為0.5m,幅寬12km。最大數傳碼速率1.8Gbps,衛星綜合指標處于商業航天頭部地位。該星具備星上任務自主規劃、星上圖像智能處理、星上數據熱站分發等能力,將應用于智慧農業、環境監測、應急管理等領域。
在東方航天港總工程師滕瑤看來,作為“東方慧眼”智能遙感星座的業務首發星,“煙臺二號”衛星的成功發射是“通導遙”一體化智能遙感衛星的重要實踐。“煙臺二號”運行后,可聚合東方航天港智算中心高性能算力,引入AI遙感大模型,提供實時時空觀測智能化分析決策服務,形成典型、深度融合行業應用范例。
“濟高科創號”衛星則由濟南智星空間技術有限公司研制,該星的主載荷為X波段平板式相控陣雷達系統,對地成像分辨率達1米,最大幅寬可達90千米,衛星星體結構和相控陣天線面板,都是采用適合批量制造的3D打印的蒙皮點陣結構,是目前國內在軌應用的最大3D打印衛星結構,衛星運營后將為自然資源監測與調查、災害應急管理、國土資源普查等應用領域提供高頻遙感數據服務。
自2021年以來,濟南高新區已先后發射國內首個“天基互聯網+遙感小衛星”模式的創新型遙感星座項目“齊魯衛星”,世界首顆量子通信加密微納衛星“濟南一號”,國內首個低軌衛星導航增強系統星座的試驗衛星“泉城一號”等各類衛星10余顆,規劃發射衛星超過170顆。
另外兩顆星是“威海壹號”01/02星,由哈爾濱工業大學(威海)牽頭研制,是國內首個面向海洋目標探測識別的通遙一體化衛星星座。“威海壹號”衛星突破多項關鍵技術,星上搭載的星地/星間激光通信、高分辨率可見光相機等載荷,能夠實現遠距離、大范圍海上目標遙感探測和識別。“威海壹號”星地激光通信載荷速率可達40Gbps,相當于每秒鐘可傳輸一部高清電影,達到國內領先水平。在軌調試3到5天之后,“威海壹號”就能向地面站傳回第一批遙感數據。
煙臺、濟南、青島三地航空航天優勢顯現
近年來,煙臺、濟南、青島等地紛紛在不同領域發力航空航天產業。
“2019年以來,海陽搶抓我國首次海上衛星成功發射的重大歷史機遇,舉全市之力推動航空航天產業發展,精心謀劃推進東方航天港建設。”東方航天港集團副總經理張華坦言,東方航天港的快速崛起,是海陽市搶抓機遇的結果。
據介紹,海陽具備發展商業航天產業的天然優勢。其地處黃海海域,通過短距離海上運輸,靈活選擇發射點,可滿足小傾角、太陽同步、極軌等多種軌道衛星的發射需求。同時,煙臺及海陽周邊有雄厚的加工制造業基礎,海洋工程裝備產業也很強,可為火箭發射整個產業鏈條提供保障。
截至目前,東方航天港累計保障10次海上發射任務,57顆衛星入軌。據了解,東方航天港已先后完成了國內首次海上發射和首次海上商業化應用發射、首次“一站式”海上發射、首次近岸海上發射、首次海上熱發射以及國內民營火箭的首次海上發射。
據張華透露,今年東方航天港固體火箭總裝測試基地將達到年產20發固體火箭的能力,能有效支撐未來高密度的發射需求。
濟南則在空天信息產業方面發力。近年來濟南先后出臺《濟南市空天信息產業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1-2023年)》《濟南市加快衛星導航產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重磅文件,成為全國首個完成商業航天“通信、導航、遙感”衛星全面布局的城市。
其中,僅濟南高新區已擁有空天信息產業相關企業60余家,年營收超百億元。2023年,濟鋼衛星總裝制造基地、智星空間衛星研發智造總部基地等空天信息產業鏈關鍵環節重點項目先后落戶濟南高新區,計劃總投資超過5億元。其中,濟鋼衛星總裝制造基地項目是山東省首個柔性化衛星總裝制造基地;智星空間具備200kg及以上級別整星研制能力,以及X波段SAR載荷的總體設計能力,是國內第一家具備衛星與雷達載荷一體化設計的商業航天公司。
據濟南高新區管委會副主任劉松介紹,依托已經布局的衛星星座,濟南高新區制定空天信息產業規劃,繪制產業地圖,按圖索驥,圍繞產業鏈關鍵環節加快項目招引,推動包括衛星平臺及載荷研發、衛星總裝、衛星測試、衛星運營在內的衛星產業鏈初步形成。已完成商業航天“通信、導航、遙感”三個重要領域全面布局。今年,濟南高新區還將陸續發射20余顆衛星。
作為我國第一所以“空天信息”命名的高等院校,空天信息大學校區規劃總占地面積約73.3公頃,一期工程已順利竣工,二期建設工程項目于今年1月開工。空天信息大學涵蓋空天信息技術全領域、產業全鏈條,圍繞航空航天、信息技術、對地觀測三大方向,將提升山東和濟南在空天信息領域的科研與人才實力。
青島選擇了加速在通航產業的布局。自2016年入選國家首批通用航空產業綜合示范區后,青島通用航空產業生態已涵蓋到通航制造、通航運營、零部件生產、維修運營、通航培訓等。并規劃了“兩高地、四基地”。“兩高地”是以古鎮口航空產業基地和青島藍谷航空教育培訓基地為核心的研究與發展高地。“四基地”則包括山東通用航空產業園、青島藍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平度舊店航空飛行小鎮和青島市通用航空產業園(萊西片區)等產業基地。
2024年第一架“青島造”固定翼飛機1月初在萊西航空產業新城下線,機型為萬豐鉆石DA50,距離批量生產再近一步。而就在去年6月,位于即墨區的華通集團所屬聯合通航公司向印尼交付一架“青島造”H135直升機。
根據山東省政府剛剛印發的《山東省航空航天產業發展規劃》,山東將打造濟南空天信息產業核心集聚區、煙臺商業航天產業核心集聚區、青島通用航空及衛星通信三大產業核心集聚區。建成東方航天港、衛星星座、國際樞紐機場等一批標志性工程。海上常態化、高頻化、航班化發射保障能力顯著增強,形成較為完備的衛星組裝制造和火箭制造、發射能力。
東方航天港集團副總經理張華表示,東方航天港將搶抓國家層面釋放政策紅利和省市協調機制重要作用,著力保障海射任務順利實施,建成國內最大火箭總裝總測基地,搭建山東省空天信息一體化服務平臺,打造東方航天港航天文旅板塊,全面塑強山東商業航天產業發展新動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