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楊
近日,山東凱萊電氣設備有限公司(下稱“凱萊電氣”)董事長趙忠良在接收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2024年1-2月份,省內眾多工程工地對配電設備的需求大為增加。
作為一家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制造商,凱萊電氣起家于銷售,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切換賽道,并在“標準化”這個賽道上一路超車,如今,“標準化”更是成為凱萊電氣發展的新動能。
大規模項目建設“春江水暖”
凱萊電氣的廠區位于濟南市歷城區郭店街道,占地35000平方米。經濟導報記者走訪該廠區時,廠房內的生產線正全力運轉,一件件配電箱正在測試、分裝,出廠后運往施工現場,再進行組裝。
近日,訂單紛至沓來,客戶催促的電話不斷響起。由此,趙忠良判斷:山東正大規模推進建設項目。
在近日山東省政府新聞版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山東省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山東正規劃世界級先進鋼鐵基地和高端石化產業集群;一體化推進新能源整車、動力電池、關鍵零部件產業發展;統籌推進新能源產業發展,做大做強新能源裝備產業集群;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重點培育空天信息、磁懸浮等示范集群。
之所以能感受到山東大規模項目建設“春江水暖”,是因為眾多工程項目的建設與驗收,都需要大量配電開關控制設備。除了上述正大規模推進的建設項目外,2023年,凱萊電氣還中標了國家電網某工程的SLVA低壓標準柜項目,當時電力科學研究院的專家來廠區考察,直言相對于其他投標企業,凱萊電氣的產品更接近國家電網的工程標準。
近年來,我國一直在升級電網。單就農村電網改造一項,預計2030年,整個市場投資將超千億元。趙忠良據此認為,包括電網改造在內,隨著我國下一波基建工程的集中落地,電氣設備行業風口將至。
跨賽道切入“標準化”
時間退回到1982年。當時,17歲的溫州小伙趙忠良作為老家村辦小廠的推銷員,只身一人來到濟南,拿著配電設備的產品照片走街串巷。
當時,我國正掀起一波基礎建設高潮,憑借溫州人的經商天賦,趙忠良很快摸清了產品銷售的門道,以及現有模式的短板。“每個客戶都有自己的要求。如果臨時根據要求向廠子下訂單,會錯失很多商機,所以我就考慮,自己建個廠。”他說。
很快,一家“前店后廠”的配電設備廠便成立了,這就是凱萊電氣的前身。
趙忠良很快發現,配電開關控制設備的生產依賴個性化定制,“很多工程甲方要求我們的配電設備采用特定品牌的開關,而每個開關品牌的技術指標又不一樣,加上各項目工地的情況大相徑庭,導致我們不同批次產品標準各異。”
因為標準各異,配電設備產品多是依靠生產線上工人手工打造。“就拿線束來說,當時是工人比著尺子裁剪,然后電線兩頭卡上接口,再捆扎一下。”趙忠良說,當時的車間地面上,滿是工人丟棄的線頭和螺絲,令不少前來洽談業務的客戶難以立足。
這種臟亂現象沒有持續多久,趙忠良很快就制定了車間操作規范,細化到每個零部件存放的位置、每截線頭如何處理等。生產操作的規范化,不僅減少了浪費、增加了效率,還帶來不少意外的訂單:“有些客戶來廠區參觀后就直接下了單,說是看到車間非常干凈,就認定我們廠更專業。”
現在的凱萊電氣,生產線雖然繁忙,地面上依舊保持不見線頭、沒有螺絲。而曾經需要紀律規范的手工生產線,則讓位于智能化生產設備:車間內有一臺自動線束號管壓著機,通過軟件編程,機器可以實現送線、定長裁線、剝皮、打標、套管等一系列操作,大大節約了材料,且只需一人值守便可完成5個人純手工工作量。

▲這臺自動線束號管壓著機,一人值守便可完成5個人純手工工作量 杜楊 攝
趙忠良復盤認為,生產規范其實就是標準化的一種,而這種標準化生產也與客戶的個性化需求產生了奇妙的共鳴,讓凱萊電氣在從事個性化定制的同時,享受到了標準化帶來的降本增效。
“順便還提升了企業形象,贏來了不少訂單。”他笑言。
吃透標準,企業才有前途
參觀凱萊電氣車間時,經濟導報記者發現,車間生產線上諸多設備均已實現軟件編程操控,其中一臺能實現復雜的鈑金折彎的機器,還能3D建模。

▲趙忠良(左二)正在介紹智能化設備 受訪者供圖
智能設備不僅為凱萊電氣帶來生產的標準化,還為企業培養出一支高水平研發設計隊伍,“這支隊伍不僅每個人都有高低壓配電領域10年以上的工作經驗,還熟練掌握AUTOCARD等設計軟件。”趙忠良介紹。
多年來,憑借與科研機構、高校,以及施耐德、西門子等國際頂級電氣公司的技術合作,凱萊電氣的研發團隊技術水平已位列省內前茅。
也正是憑借高水平的設計研發團隊,凱萊電氣才中標了上文提到的SLVA低壓標準柜項目。
趙忠良介紹,項目招標后,公司研發團隊便將相關技術指標研究透徹,并且嘗試與公司現有的生產標準進行銜接。“業內傳統的思路是,如果客戶要求較高,產品就采用更昂貴的線束、更厚實的五金件等;而我們的設計研發團隊擺脫了這種思路,將客戶要求的技術指標視為一個整體,并整體設計、重新布局我們的產品,既滿足了客戶的要求,又避免了堆疊昂貴配件導致的浪費,最終降低了報價。”趙忠良表示,“在標準化這條賽道上,產品越符合標準,訂單就越多,企業發展也就越快。”
由此他判斷,產品的標準化,應該就是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制造行業,乃至整個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的下一個“風口”。“在這個以個性化定制為主的行業中,誰能將自己的技術標準貫徹到最終的產品上,誰就能在這個‘風口’飛得更高。”他說。
人物訪談:
山東凱萊電氣設備有限公司董事長趙忠良:“讓骨干成為股東”

創業伊始,趙忠良只是個電氣設備銷售員;現在的凱萊電氣則發展成為國內知名配電開關控制設備制造商。在企業不斷發展之下,凱萊電氣不斷完善組織架構,形成由內而外的,從“金字塔式”向“扇平式”組織結構轉變。
經濟導報:從經銷商到制造商,凱萊電氣的轉型很成功。公司當時為什么要轉型?
趙忠良:我跑了8年銷售,然后成立了自己的銷售公司。但隨著銷售額不斷增長,我發現,賣別人的產品,售后服務很難跟上;還有就是隨著國內基礎建設的鋪開,雖然市場不斷擴容,但不同工程工地現場千差萬別,客戶需求呈現出多樣化的態勢。如果還是按照代理銷售的模式,生產端距離用戶太遠,會錯失很多商機,因此我才涉足生產加工領域,2002年又擴資成立了現在的凱萊電氣。
經濟導報:從銷售轉換為制造,怎么促使公司的核心團隊與你的思路保持一致?
趙忠良:2003年,凱萊電氣搬遷到新廠址,事業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軌道。我不想讓那些跟隨我創業的骨干一直以打工者的身份為企業服務,所以我拿出自己的一部分股份,轉讓給8位核心創業團隊成員,讓他們成為股東。隨著企業發展,一些新的骨干人員正在形成,我可能還會從持有的股份中,再拿出一部分用于激勵新的核心人員,不斷讓骨干人員成為股東。
至于股權的相對分散會不會影響公司經營?我覺得,一個好的企業領導人應該用文化、用人格魅力去控制企業,所以完全沒有這種擔心。
經濟導報:你說過生產端不能離用戶太遠,凱萊電氣在涉足生產領域后,是怎么保持與用戶密切聯系的?
趙忠良:目前,我們將客戶、銷售代理商、供應商、協作單位等都納入了生產體系,企業同銷售代理、客戶和供應商形成利益共享的合作伙伴關系,這種伙伴關系組成了一個企業的供應鏈。公司的業務由過去的多個業務結點,優化為“一單到底”的業務流程。從而實現了產品生產周期縮短、成本降低,客戶需求得到更快滿足。
對內,我們還激發了員工在每個業務處理過程中的工作潛能與責任心,加強了人與人的合作精神,加快了企業管理從“金字塔式”組織結構向“扇平式”組織結構的轉變。
經濟導報:作為一位溫州商人,你是怎么融入濟南的?
趙忠良:我來到濟南的第25天,就拿到了人生中第一筆訂單:1573元的合同金額,這輩子我都忘不了。我首先感受到的是濟南人的包容,尤其是剛開公司時的房東,給了我事業極大的幫助。隨著事業的發展,我感受到濟南的商業環境也適合我個人的發展,尤其是這幾年,隨著全省上下著力改善營商環境,公司的發展也上了快車道。
企業名片:
從“小賣店”到“小巨人”
山東凱萊電氣設備有限公司創立于1997年,最初經營電氣設備,1999年涉足配電開關控制設備的生產制造,2003年在工業園區內設廠、正式成為一家制造業企業,2006年公司全面改革實現股份制管理,2014年成為山東區域首批低壓成套設備A類生產企業,2022年新廠正式投產、同年榮獲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稱號。
公司目前注冊資金1.08億元,資產總額達到3億元。公司專注于0.22KV-35KV高低壓成套開關設備的研發、生產、銷售及電力工程安裝改造,主要面向工礦公建、房地產、體育展館、商業中心、醫療衛生等行業,客戶遍布海內外。
公司下設技術研發中心、裝配生產車間、自動化加工中心車間和電力工程總承包,員工總數200余人。
公司榮獲山東省瞪羚企業、濟南市認定企業技術中心、山東省守合同重信用企業等榮譽稱號,是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AAA級信用企業,山東省首批國家強制性產品“3C”認證企業、山東區域首批低壓成套A類生產企業、國家電網優質供應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