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李淑楠 通訊員 付金龍 劉于婷
自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發展普惠金融”以來,政治引領、政府推動、政策激勵力度不斷加大,山東銀行業保險業普惠信貸、普惠保險供給能力持續提升,中國特色普惠金融發展取得顯著成效,諸多領域走在全國前列。
十年來,多層次、廣覆蓋、差異化普惠金融組織體系不斷健全,金融服務覆蓋面逐步擴大。山東轄區6家大型商業銀行、12家全國股份制銀行等大中型銀行分支機構在一級分行、部分二級分行普遍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三農金融事業部或其他牽頭普惠金融業務的專門部門,綜合運用資源傾斜、績效考核、盡職免責等措施,構建專業化的普惠金融服務機制。城市商業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村鎮銀行、民營銀行等241家地方法人銀行機構,結合自身定位,利用人緣、地緣優勢立足本源、下沉重心、服務當地,普惠金融服務能力持續提升。山東保險深度、密度、機構網點覆蓋面顯著提升,保險密度從2013年的1246.21元/人提升至2023年的3396元/人;保險深度從2.36%提升至4.06%,法人保險公司4家,省級保險公司從75家增加到99家,各市、區縣、鄉鎮設立各類保險公司分支機構達6941個。縣域和農村地區基礎金融服務發展迅速,基本實現鄉鄉有機構、村村有服務、家家有賬戶。截至目前,山東轄區已實現鄉鎮銀行業金融機構100%全覆蓋,小額存取、支付結算、轉賬匯款等基礎金融服務基本覆蓋所有行政村;三農保險“服務站”“服務點”實現縣域全覆蓋,保險基礎金融服務實現鄉鎮全覆蓋。
十年來,民營企業、小微企業、“三農”主體、新市民等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金融服務可得性持續提升。堅持“兩個毫不動搖”,聚焦鄉村振興戰略和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先后開展“進走訪”“百行進萬企”“走萬企 提信心 優服務”“首貸培植”“齊心魯力 助企惠商”等專項融資對接活動,搭建金融輔導員、金融伙伴等融資對接機制,從省市縣三級金融機構中優選6000余名金融輔導員,組建2000余支輔導隊,開展結對幫扶,形成了覆蓋廣泛、結構優化、布局合理、服務高效的金融輔導網格。截至2023年末,轄區小微企業貸款余額超3.4萬億元,貸款余額戶數達208.34萬戶;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連續5年保持20%以上增速;涉農貸款余額達3.68萬億元,占各項貸款比重達34%,有力支持鄉村振興發展;脫貧人口小額信貸累計發放25.34億元,實現“應貸盡貸”,有力支持6萬脫貧群眾和防止返貧監測對象發展生產。著眼新市民安居樂業等重點民生需求,搭建“新市民之家”“工銀心連新”“城市新鄰里”等服務品牌,推出“新市民創業貸”“新市民教育貸”等金融產品600余款,有力提升新市民金融服務獲得感和滿意度。
十年來,“三農”、養老、民生等重點領域的普惠保險服務成效凸顯,經濟“減震器”和社會“穩定器”功能得到有效發揮。“三農”保險服務實現擴面、提標、增品,十年來,轄區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年均增長20.16%、保障金額年均增長22.98%,參保農戶和受益農戶數量均居全國第二位;三大主糧作物保險覆蓋率達93%,94個產糧大縣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全覆蓋;特色農產品保險險種達93個,基本涵蓋主要特色優勢農產品和畜禽品種;特色目標價格保險涵蓋大蒜、大蔥、馬鈴薯等8個險種,投保面積、保障水平、財政補貼力度均居全國前列;“保險+期貨”覆蓋棉花、玉米、生豬、蘋果等品種,成功試點全國首個省域范圍棉花“保險+期貨”、玉米整縣制“保險+期貨”項目。養老健康保障體系持續取得新突破,個人養老金制度落地實施,東營市作為試點個人養老金開戶數逾39萬個;支持2家專業養老保險公司用好商業養老金全國首批試點優勢,深入開展專業養老保險服務;在全國范圍內率先實現職工長期護理保險全覆蓋;城市定制型醫療保險規范發展,賠付范圍與基本醫保實現有效銜接,截至2023年末,轄區定制型商業保險累計參保2931.39萬人次,賠付22.88億元;大病保險保障水平有效提升,2023年,轄區大病保險覆蓋8555.03萬人,賠付金額53.98億元,居全國第一,提升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約10.94個百分點。打造災害民生保險山東經驗,建立起涵蓋巨災責任的災害民生綜合保險制度,在煙臺市災害民生綜合保險中附加巨災保險責任,巨災保險實現精準破題。
十年來,普惠金融數字化服務效能不斷增強,經營主體和廣大人民群眾滿意度逐步提高。山東銀行業保險業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強對人工智能、大數據、無人機平臺3D影像等信息科技的應用,數字金融服務場景日趨豐富,人民群眾信貸、存款、取款、支付、理財和保險投保、理賠等更加便捷。著力加強普惠金融重點領域信用信息共享應用,深化“銀稅互動”合作,建立銀行與稅務的數據直連通道,將224.17萬戶納稅信用A級、B級、M級企業和123.54萬戶符合條件個體工商戶納入“銀稅互動”,將納稅信息轉化為融資生產力,山東銀稅互動接入銀行153家,居全國首位,自業務開辦以來,轄區累計授信企業數量32.84萬戶,累計授信額度3218.62億元,均居全國前列。聯合省相關部門建成全國中小企業融資綜合信用服務平臺省級節點,實現與20家地方融資信用服務平臺的對接聯通,打破信息孤島,破解信息不對稱,實現“精準畫像”,小微企業等經營主體獲取金融服務的成本更低。當前,轄區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利率水平較5年前下降1.62個百分,綜合融資成本穩中有降。疫情期間,對中小微企業貸款實施臨時性延期還本付息和資金接續,發布金融政策操作指引,切實減費讓利,彰顯“山東擔當”。
十年來,普惠金融發展基礎設施和發展環境日益改善,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基礎更加夯實。監管、貨幣、財政、稅收等政策聯動協作不斷加強,實施普惠型小微企業貸款、普惠型涉農貸款差異化考核或監測,推動銀行機構落實落細盡職免責制度;加大對符合條件的地方法人金融機構支農、支小再貸款和再貼現支持力度;建立符合小微企業貸款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稅機構名單,實行稅收優惠;實施小微企業風險補償、科技型小微企業風險補償、“人才貸風險”補償、中小企業知識產權質押融資風險補償、農業保險保費補貼、特色農產品保險保費補貼等多項目普惠領域的貼息補償政策等,政策取向一致性持續提高。風險分擔機制不斷完善,銀擔合作不斷加強,截至2023年末,小微企業擔保貸款金額1294.02億元,農戶及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擔保貸款金額600.6億元,轄區涉農、小微融資擔保貸款規模不斷擴大,相關經營主體獲貸可得性進一步提高。金融消費者教育和保護機制更加健全,金融糾紛多元化解體系不斷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執法合作不斷加強,常態化開展金融知識進農村、進社區、進校園、進企業、進商圈“五進入”活動、“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教育宣傳月”活動、“3.15消費者權益保護日”活動,社會公眾金融素養和金融能力得到有力提升。
普惠金融的十年發展歷程,是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有機結合的典型,做到了既“普”又“惠”,普惠金融服務覆蓋面、可得性、滿意度、安全感不斷增強。站在十年的歷史節點,普惠金融發展已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山東銀行業保險業將繼續以金融工作的政治性、人民性為初心使命,不折不扣貫徹中央金融工作會議精神,認真落實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和山東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堅持黨的領導、堅持人民至上、堅持又普又惠、堅持綜合服務,不斷建設高質量綜合普惠金融體系,切實做好普惠金融大文章,促進共同富裕邁上新臺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