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沒想到,現在銀行理財產品收益率也在下降。”近日,濟南投資者張宇表示:“我買的一款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就由2.6%至4.2%調降為2.2%至4.0%。”
實際上,近段時間多家銀行調低了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銀行在調低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同時也下調了管理費。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銀行調低業績比較基準是無奈之舉,畢竟現在投資環境不佳,理財產品凈值下降。“下調業績比較基準可能會損失部分客戶,此時銀行推出費率優惠,不排除是出于挽留客戶的考慮。”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楊一楠分析道。
頻頻下調業績比較基準
張宇告訴經濟導報記者,他購買的是建信理財睿鑫固收類14個月定開式產品第2期,此前的業績比較基準為2.6%至4.2%,近期調整為2.2%至4.0%。“也不知道為啥調整,反正我知道收益降了。”

實際上,建信理財并非僅調整了這一款產品。4月18日,建信理財公告稱,擬調整建信理財龍鑫固收類18個月定開式產品第2期的業績比較基準,調整前業績比較基準為3.0%至4.8%,調整后為2.0%至3.5%。
對于為何調整部分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建信理財在公告中表示,自去年以來,央行下調部分政策利率,以10年期國債收益率為代表的無風險收益出現了明顯下行,債券類資產收益水平大幅降低。基于當前市場環境變化,調整了業績比較基準。
除了建信理財外,華夏理財也宣布下調多款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如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1號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由3.15%下調至2.95%;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ESG理念理財產品01號業績比較基準由4.30%下調到3.4%至3.7%。
此外,民生理財、光大理財、平安理財等多家理財公司也在4月份調整了部分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楊一楠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如果理財產品到期后未能達到業績比較基準,可能會引發投資者的不滿,因此理財公司會提前下調所售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
在楊一楠看來,銀行理財的業績比較基準近年來呈現下降趨勢,主要是受到存款降息及年初以來市場利率走勢影響。
根據睿智新虹理財研究院的數據,從2023年年初開始,各類銀行理財子公司固收類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就一直在下降。截至3月底,國有行理財產品的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僅為2.80%,股份行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為2.85%,城商行為3.15%。
降費留客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部分銀行在調低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的同時,也在下調管理費。
4月18日,光大理財發布多款理財產品費率優惠的公告。其中“陽光碧樂活52號”“陽光金天天盈”“陽光碧樂活58號”等多只產品費率進行下調,部分產品I份額和K份額銷售服務費分別由0.3%、0.26%降至0.05%、0.01%。
就在前一天(4月17日),興銀理財的多款固收類理財產品也降低費率,管理費由原先的0.3%下降至0.1%,最低可達0.05%。
中銀理財也在4月中旬將其“惠享天天2號”“惠享天天3號”產品的各項費率下調0.1個百分點。
此外,華夏理財發布公告,將旗下“華夏理財龍盈固定收益類尊享1號三個月定開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調至2.95%,同時宣布對產品開展費率優惠,將產品的固定管理費率和銷售手續費率都下調至0.15%。
招銀理財也發布公告,招睿金鼎(增益)封閉3號固定收益類理財計劃自4月17日起費率調整至0%。
在楊一楠看來,銀行降費率也是一種營銷策略,目的是增強產品對投資者的吸引力。3月以來,銀行部分固收類、混合類理財產品業績比較基準下限均值紛紛跌破3%,吸引力逐漸下降,適當讓渡管理費,也可以讓投資者更容易接受業績比較基準。
“除上述原因外,下調資管產品管理費率是行業趨勢。”楊一楠表示,“當前,公募基金管理費率已全面下調,對銀行理財產品而言,鑒于獲得超額收益的難度越來越高,下調管理費率以提高產品相對競爭力,也是不得不作出的選擇。”
在楊一楠看來,費率打折只是一時之舉,并非長久之計。“銀行理財公司應進一步提高對市場的研判能力和應對能力,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加強自身的資管水平及服務水平。只有為投資者帶來有競爭力且相對穩健的收益回報,才能從根本上增強客戶黏性,實現留客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