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縣域經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為進一步激發縣域經濟發展活力動力,山東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省財政廳本月初印發《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下稱《方案》)的通知,在全省范圍內選取部分縣(市、區),分類組織開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
40個縣(區)上榜“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縣域名單”,其中,沂源縣、東營市東營區等10個發展潛力較大、質量較優、特色鮮明的縣域,作為“特色發展試點”類型,將發揮比較優勢,做強特色產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落實“一縣一策”
根據《方案》,10個特色發展試點縣為沂源縣、東營市東營區、廣饒縣、濰坊市奎文區、臨朐縣、泰安市泰山區、威海市環翠區、日照市東港區、沂水縣、鄒平市。
《方案》要求,以高質量發展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堅持因地制宜、分類施策,通過開展引領發展、特色發展和跨越發展三類試點,積極探索不同類型縣域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模式,促進強縣進位、弱縣趕超,加快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創新經驗,為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提供典型案例。
落實以上總體要求,《方案》提出了八大試點任務:著力優化科技創新生態,積極培育縣域特色產業,聚力推進穩投資促消費,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發展,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不斷深化對外開放合作,全力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其中,在積極培育縣域特色產業方面,結合資源稟賦、區位條件、產業基礎、發展潛力,“一縣一策”打造縣域產業地標;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大力發展生產性服務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鼓勵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文旅融合發展,做強特色優勢富民產業。
按照《方案》推進“時間表”,從5月到7月,各市人民政府指導試點單位編制試點方案,編制方案將結合縣域實際,圍繞《方案》明確的內容多領域、多方位開展試點,也可以針對性選擇部分重點領域積極探索。
細數產業“家底”
《方案》是繼《省委辦公廳省政府辦公廳關于進一步加快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意見》和《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之后,山東支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政策“接力”。
10個特色發展試點縣從全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進步縣以及工業、現代農業等系列特色強縣中選出,產業“家底”有了初步累積。
“山東屋脊”沂源,三次獲評省高質量發展先進縣,先后培育了6家上市企業,創造了資本市場上的“沂源現象”。2023年,沂源地區生產總值增長6%,新醫藥、新材料兩條產業鏈產值分別達158.7億元、130.6億元;25項重點考核經濟指標中,13項排名淄博市前三位,其中5項排名淄博市第一位。2024年,沂源將攻堅的重點和方向聚焦在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和產業經濟,按照部署,打響了產業經濟“三項升級戰”——工業經濟升級戰、農業經濟升級戰、文旅商業升級戰。這是沂源綜合考量為經濟發展的“量身定做”。沂源的新醫藥、新材料等產業已經實現了集群發展,聚力打造“新醫藥之都”和“纖維新材料之城”,推動兩個百億級產業鏈群集聚、發展壯大。山東藥玻公司董事長扈永剛表示:“將加快推進項目建設,近幾年預計實現產值60億元以上。”
東營市東營區,因油而建、因油而興,以石油為主導的能源及其延伸產業是該區經濟發展的引擎。2023年,東營區石油鉆采裝備產業集群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比較優勢明顯、特色產業突出。經濟導報記者采訪獲悉,在這一特色產業發展過程中,“退城入園”實現了產業轉型升級。該區以油田企業黃河鉆井管具公司和改制企業山東勝油鉆采機械有限公司為突破口,通過盤活利用資源、資金、資產,走出了一條新路。截至去年年末,東營區騰出城市存量空間5500畝,高端石油裝備產業集群已集聚企業458家。
廣饒,是東營市的一張“輪胎”名片,被譽為“輪胎之都”。5月15日,在第十四屆中國(廣饒)國際橡膠輪胎暨汽車配件展覽會上,來自俄羅斯、加拿大、德國等全球70個國家和地區的3萬余位參展商和專業采購商參加了展會。橡膠輪胎產業是廣饒的特色產業,山東生產的子午胎一半產自這里,廣饒給全國乃至世界貢獻“輪胎”產能。截至目前,廣饒擁有完善的輪胎產業鏈及年產1.76億條輪胎的綜合能力,聚集了金宇輪胎、興源輪胎、山東恒豐橡塑有限公司等優秀企業,成為我國輪胎產業的重要基地。
濰坊市奎文區著力打造以智能制造和文化旅游為主導的特色產業集群。例如,依托機械電子和汽車產業優勢,孵化國家級機器人創新基地。目前,該區擁有中國工程機械百強企業2家,汽車及零部件企業產值超50億元,初步形成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智能制造業集群。奎文區還深化文商旅融合激發文旅消費新活力,泰華、銀座、萬達、泰華路佳樂家四大商圈引領全市消費,落戶該區的山東全影網絡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文化產業數字化轉型的一個縮影。全影網聚焦版權產業的數字化趨勢,創新創建了“山東省婚紗攝影版權登記交易平臺”,并以此為核心搭建了文化創意產業鏈。截至目前,該平臺上已有10萬件攝影、美術作品等版權注冊,成為全國影樓行業資源整合的首選品牌和婚嫁產業發展的風向標。
臨朐縣是濰坊的一張“鵝肝”名片。位于臨朐縣城關街道的山東尊潤圣羅捷食品有限公司,不同級別的生鵝肝、冰激凌鵝肝、金磚鵝肝、櫻桃鵝肝、紅酒藍莓鵝肝從這里走向了全世界。山東尊潤圣羅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高元良介紹:“我們的產品遠銷日本、俄羅斯、烏茲別克斯坦等國家和地區,2023年,年銷售額突破3億元,深加工熟食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如今,臨朐已經是全國最大的朗德鵝養殖基地,全縣存欄朗德鵝100萬余只,年出欄近500萬只;年產鵝肥肝約5000噸,占全國產量的70%,居全國首位、亞洲第一位。
“優等生”開始發力
泰安市泰山區是山東現代農業發展的一個高地。通過著力培育泰山茶、苗木花卉、生態奶、預制菜等知名特色產業,東岳國際花木城登榜“中國商品市場綜合百強榜單”;全區市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突破100家。泰山區超前布局新興產業,搶占衛星互聯網、工業母機新賽道,衛星互聯網產業基地首次落戶該區,發射了國內首顆區塊鏈衛星“泰安號”。
威海市環翠區“4次蟬聯”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先進縣,還曾入選全省民營經濟先進縣,躋身全省工業強縣、質量強縣、科技創新強縣、對外開放強縣、現代流通強縣、生態文明強縣、文旅康養強縣,實現了省級十強縣的“大滿貫”。在產業發展上,環翠區立體開發海旅資源,搭建起了產業集聚、特色鮮明、布局合理的文旅康養產業體系,通過發揮省級醫養結合示范先行區引領作用,激活醫養產業效能,助力康養產業集群發展。
日照市東港區,通過加大海岸線生態環境保護,一條陽光海岸綠道成為游客心中的“頂流”。陽光海岸綠道南起日出東方燈塔廣場,北至兩城河口國家濕地公園,將萬平口景區、夢幻海灘公園、第三海水浴場等十余個景點和多個沿海民俗村串珠成鏈,并建有觀景平臺、運動步道、游客休憩廣場等。2023年,日照共接待游客5333萬人次,增長66.5%;旅游收入353.7億元,增長67.7%。同年,陽光海岸綠道沿線8個民俗村集體收入達2600多萬元,比2020年提高了28%。
沂水縣是臨沂的“零食”產業名片。2023年,沂水圍繞玉米淀粉深加工產業鏈提升,先后實施了大地玉米公司玉米淀粉智能化改造提升、青援食品30萬噸/年玉米深加工、隆科特酶制劑公司5萬噸新型酶制劑等項目,持續鞏固了全國玉米淀粉深加工集聚區優勢,帶動沂水縣淀粉糖及休閑食品產業入選省特色產業集群。


鄒平培育了智能紡織、高端鋁等主導產業集群 初磊 攝
鄒平,是名副其實的“中國鋁谷”,連續20年入選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地方財政收入指標連續多年位居全省縣域前列,去年該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79.2億元,位居濱州第一、全省前列。鄒平培育了高端鋁、智能紡織、食品醫藥、裝備制造等主導產業集群,打造了國家高端鋁材高新技術產業化基地、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等6張國家級產業名片,今年以來,鄒平實施“全面突破九大工程”,聚力招商引資、項目建設、工業經濟,大力實施先進制造業攻堅行動,不斷培育新質生產力。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鼓”敲響,“優等生”開始發力。為切實保障試點縣域完成試點任務,《方案》部署從工作機制、動力機制、政策鼓勵等方面進行支持。例如,建立省市縣三級協同推進工作機制,共同研究解決試點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建立健全“鼓勵激勵、容錯糾錯、能上能下”的動力機制,激勵各級各部門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積極作為;聚焦縣域發展中遇到的瓶頸制約,實行“點單式”服務、“清單式”推進,試點縣提出政策訴求,山東省每年形成一份支持清單,在確定省市重點項目、配置各類資源要素時,對試點縣符合條件的項目適當予以傾斜。
記者手記|縣域“培強計劃”路在腳下
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是經濟社會“進中提質”的關鍵。山東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培強”文章,迎來了關鍵一步——沂源縣等10個“特色發展試點”縣將發揮比較優勢,做強特色產業,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高質量發展路徑。
這是繼去年山東印發扶持縣域經濟發展的政策延續,是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實招。
綜觀全國,山東縣域經濟基礎好、發展潛力大,始終處于第一梯隊,但發展活力和內生動力依然存在不足之處。賽迪顧問發布的《2023中國縣域經濟百強研究》顯示,江蘇、浙江、山東三省表現突出,分別占了23席、16席和13席。在百強縣前10名中,江蘇省獨占6席,并包攬了前4位。由此看來,山東還需要培強在全國叫得響的縣域經濟“學霸”。山東縣域經濟的“尖子生”和“特長生”仍需努力,加速實現提質升級。
我們注意到,山東縣域經濟在長期發展過程中,已經形成了以龍口、膠州領銜的山東半島城市群傳統產業升級驅動主導模式。此次《山東省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試點工作方案》,將任務聚焦在科技創新生態、縣域特色產業、穩投資促消費、民營經濟、鄉村振興、城鄉協調發展、對外開放及綠色低碳等方面,給縣域經濟發展打開了新空間。
一個啟發是,對產業具有明顯比較優勢的縣域而言,要“向內看”,將發展的重點放在挖掘本地潛力上,做好自己的特色,要圍繞本地傳統產業升級和培育新興產業謀篇布局,讓科技、資本、人才加快向縣域流動,激發要素集聚、產業承載、創新驅動的內生需求,探索出拉長產業鏈條、強輻射帶動能力、優化公共服務等的最優路徑,立足特色優勢、發展新業態,讓產業鏈供應鏈價值鏈留在當地、實現下沉,并通過盤活,實現與外界城鄉資源的雙向流動,開辟出縣域資源增值增收增效的發展路徑。
一點提醒是,縣域經濟的“優等生”依然面臨人才等縣域資源要素流失等現實問題。如何打破制約發展的“條條框框”,搭建城鄉深度融合、資源要素活躍的平臺,需要縣域在現有區位條件和資源稟賦之上,進行空間、產業、資源的統籌與整合,加力綠色發展模式,讓產業發展趨向智能化、綠色化、高端化。(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