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荊超 石瀟懿 實習生 吳光冕
盛夏時節,資本市場熱浪奔涌,山東財經大學MBA學院“董事長進校園”活動,邀請深圳價值工場資產管理公司董事長、中國香港華量金融控股集團執行董事黃淑妮博士來到學院,做了題為《中外主要資本市場與企業上市路徑》的專題演講,與山東企業共話“創業上市”夢。
“無論你目前身處什么階段,都該有一個上市夢想。”黃淑妮從事投行工作逾20年,熟悉從一級市場到IPO以及二級市值管理、不良資產收并購業務全流程,累計投資規模超過了150億元。過去幾年,她曾調研過20多家山東企業,其中不乏香港上市企業、A股上市企業和新三板掛牌企業,也曾與魏橋紡織(02698.HK)、京博集團等多家實力民企有過深入合作。

企業如何找準契合自身的上市路徑?上市前需要做哪些準備?創投機構更傾向于投哪一類企業?經濟導報記者對黃淑妮進行了專訪。
從海外投行到國內投融資
黃淑妮是“70后”,親歷了1979年改革開放父輩從香港到廣東省投資創業過程,是新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同齡人”。打開其履歷,美國加州大學UCLA全球經濟與管理學博士畢業,曾任德意志投資銀行香港投行部高級投資負責人,擁有近20年世界500強及大型國際性上市公司投資部門高層管理工作,曾主導香港及美國多個IPO、借殼上市和并購重組項目,參與數起內地企業VIE架構赴美上市計劃。
從海外投行到國內中小企業孵化與上市等投融資管理,在外人看來,這是一次角色的轉換,意味著不同的人生體驗。在她看來,體驗雖有差異,但在為客戶服務的層面上看,價值更大,與自己從事這個領域的初心是一致的,就是“價值創造”和“價值共享”的過程。
從服務的客戶群體來說,“投行主要面對企業客戶,包括上市公司、大型企業和政府機構等,他們的需求往往多樣化和復雜化,需要投行提供全方位的金融解決方案;國內做投融資管理,客戶主要是個人或者機構投資者,他們對于資產管理的需求更加直接和明確,就是實現資產的穩健增值。”對于職業生涯的變化,黃淑妮娓娓道來。

除了服務的客戶群體不同,在業務范圍及深度、工作強度與節奏、客戶群體與需求、監管環境與合規要求、地域文化與市場環境、職業發展與規劃等方面亦有很大不同。
她解釋說,投行通常涉及更廣泛的金融業務,包括服務于準上市企業上市前的融資、股票發行與承銷、項目的并購重組等,往往需要個人具備協調與項目管理等專業能力,業務復雜程度較高,具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需要從業者具備深入的市場洞察力和豐富的資源網絡積累;而資產管理則專注于客戶資產的國內外配置需求從高風險投資到保值增值等方面的轉變,實現資產的最優配置。“雖然也需要一定的市場分析和投資技能,但相對投行來說,現在的業務范圍更為專注。”她說。
在工作節奏上,投行與投資工作的工作節奏區別就是投行業務強度較為緊張,尤其是在交易繁忙或項目推進計劃節點的關鍵時刻,需要頻繁出差、加班以及處理大量的文件和溝通工作;投資工作相對于投行來說更為穩定。
在市場環境上,投行的工作遍布全球各地,需要適應不同的地域文化和市場環境,這對個人的跨文化溝通能力和適應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她表示,之所選擇在香港和深圳展業,是因為深圳具有獨特的地理位置和市場環境,通過在深圳設立公司,可以及時根據內地市場特點和客戶需求動態,與國際資本市場保持緊密的聯系。
“隨著傳統行業的升級轉型,國內各行各業都在更新迭代,資本市場規則也在不斷創新,新的技術和新的商業模式層出不窮,對于創業者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機會,作為投行和投資領域從業人員,也有了更好的發展機遇。”她說。
讓企業找到契合自身的路
Wind資訊顯示,截至7月2日,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IPO排隊企業數量為1927家,其中魯企108家,這類企業行走在上市“圓夢”的路上,這個過程可能需要幾年的努力。
作為專業的機構投資者,黃淑妮經常被企業追問,投資的邏輯是什么?價值判斷的標準是什么?她經常會引用股神巴菲特的話予以回應:“你買的不是股票,你買的是一部分企業生意。”
黃淑妮經常建議咨詢企業,“上市前,要捫心自問,回到發心,所從事的行業和技術是否符合大勢,是否對社會和用戶有價值,好的產品好的公司都要契合當下和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她和團隊在選擇投資對象時,目前對大消費、新能源、硬科技板塊的企業關注比較多。“比如在消費領域,年輕人越來越喜歡‘花小錢辦大事’,‘共享租賃’就是一條熱門賽道。”她說。
她認為,企業在IPO之前,需要做一系列關鍵的準備:需要明確上市地點、時間、板塊;優化組織架構改制重組、業績和財務;確保法律合規;提升核心競爭力;設立IPO領導小組;篩選專業中介之前要聘請前期輔導顧問團隊;準備申報材料;調整心態和認知風險。這8項準備工作非常重要。
“我認為,企業在進行IPO前先要做的是找到一支熟悉上市工作的專業輔導團隊,這樣就可以幫企業做好全面的準備工作,從戰略、財務、法律、組織、市場、中介機構等多個方面入手,確保IPO的順利進行。”她分析,尤其是在戰略層面,要明確上市地點、時間和板塊,選擇適合的證券交易所和板塊,并確定上市時間表,并根據公司的業務特點和市場環境,制定詳細的IPO戰略,包括定價策略、募集資金的用途等。
其實,無論是借殼上市還是并購重組,企業都想在資本市場找到最契合自身發展的一條道路,作為“服務者”,黃淑妮和團隊如何引領企業找到登陸資本市場最順暢的那一條路?
“我們會先明確企業發展戰略和上市目標,評估企業現狀和市場環境,其次再看哪條路徑適合企業,比如是借殼上市還是并購重組等。”她認為,這兩條路徑各有優勢。其中,借殼上市時間較短,可以避免繁瑣的IPO流程和高昂的成本;企業通過收購殼公司,可以快速獲得上市公司的地位和資源。而這種方式,殼公司的選擇至關重要,需要考慮殼公司的市值、資產質量、經營情況等因素,同時,還需要關注借殼上市可能帶來的法律風險和合規性問題。
并購重組的路徑,可以實現企業間的優勢互補,提升整體競爭力;同時,還可以帶來規模效應和協同效應,降低企業成本。不過,并購對象的選擇非常關鍵,需要考慮對方的業務匹配度、資源互補性等因素,同時,還需要關注并購過程中的風險控制和整合難度。
在政策層面上看,她表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鼓勵企業并購重組,這為企業并購重組提供了更加寬松的制度土壤條件。”

“幸存者偏差的事兒不要去做”
發展創業投資是促進科技、產業、金融良性循環的重要舉措。6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創業投資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意在圍繞創業投資“募投管退”全鏈條,進一步完善政策環境和管理制度,支持創業投資做大做強,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促進科技型企業成長。
如何看待國內投資市場的變化趨勢?黃淑妮認為,“目前的國內投資市場與過去相比,呈現出資金來源多樣化、市場結構變化、投資邏輯調整、退出機制多元化、經濟發展質量提升和對外開放程度提高等明顯的變化趨勢。”
增量中長期資金入場、資金來源、市場結構、投資邏輯、退出機制等都出現了明顯變化。在創業投資過程中,黃淑妮直言,更看好技術創新能力強、具備市場潛力、團隊素質高、商業模式清晰、具有社會責任感的企業。其中,“商業模式是企業創造價值和獲取利潤的基礎。一個成功的商業模式,不僅能夠清晰地描述企業的產品或服務、目標客戶、價值主張、收入來源等關鍵要素,還能夠有效地整合各種資源,實現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我更傾向于投資那些商業模式清晰、具有可復制性和可擴展性的企業。”在她看來,創投行業處于巨變中,投資規模持續擴大、投資領域多元化、投資階段前移、美元基金的本土化策略、創投產業的監管加強等,這給行業帶來了壓力和挑戰,具體體現在募資渠道有待暢通、法律保障需要強化、退出機制尚待完善。
她認為,“目前,我國創投行業的退出機制還不夠完善,如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尚未確立,導致企業難以通過IPO等方式實現退出。此外,通過并購實現退出的市場環境也尚待優化,企業并購交易積極性不高。”
她建議,創業創新重在創投基金的早期投資,需要政府、企業和社會各方面共同努力,推動創投行業的健康發展。
“創新,可以給資本市場帶來溢價,因此資本市場更加看好未來的發展空間。”黃淑妮說,“資本市場的邏輯是相通的,都是圍繞企業自身擅長的領域進行,幸存者偏差的事兒不要去做,從業者不要盲目跟風。”
她相信,“只要我們堅持價值投資的理念,注重企業自身的價值創造和變現的過程,同時注重團隊合作和社會責任,就一定能夠在創業和投資領域取得成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