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新能源大省山東乘勝而上,力推新能源產業裝備鏈式發展,打造一批海上風電、新能源電池等產業發展地標。
近日,全省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現場推進會暨新能源裝備產業鏈“鏈長”工作會議在威海舉行。遠景集團高級副總裁、遠景儲能總裁田慶軍表示,大規模、高質量發展新能源,構建新型能源系統,是山東典型的新質生產力。“建議新能源項目‘早開發、早受益’。因地制宜大規模、高質量開發風光儲項目,因地制宜通過源網荷儲降低山東的用能成本,把山東在新能源方面的先發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真正打通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之間的轉換通道。”
鏈式招商,威海“打樣”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威海、濰坊、臨沂等3市以及中電投核電有限公司、寧德時代、遠景能源有限公司、山東能源集團等相關人士相聚威海,共探能源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和新能源裝備產業鏈“鏈長制”發展機制。
在現場觀摩階段,與會代表觀摩了明陽高端海洋裝備智能制造產業園、山東豪邁重大海洋工程裝備、海力大兆瓦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半島南海上風電U場址等項目,實地感受能源新領域新賽道的魅力。
乳山海岸線上,風電機組迎風而舞,國家電投山東半島南海上風電基地U1場址一期項目45萬千瓦海上風電場于去年11月實現了全容量并網發電,目前累計發電量超過7億千瓦時,每年可替代標煤約42.3萬噸,減排二氧化碳約117.4萬噸。


(圖為國家電投山東能源半島南海上風電項目)
經濟導報記者從國家電力投資集團有限公司官微獲悉,在山東半島南,國家電投山東能源先后建成半島南3號、半島南V場址、半島南U1場址一期共3個海上風電項目,實現“三年三投”,助力國家電投在山東建成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集群。半島南U1場址一期投產后,國家電投半島南風電集群的182臺風機每年將發出36.5億千瓦時清潔電力,惠及膠東半島兩百余萬戶家庭。這是威海市搶灘新能源發展新高地的一個縮影。
威海市通過打造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基地,陸續引進了明陽智能、遠景能源、中車同力等風電裝備制造業項目36個,已經初步形成了涵蓋主機、海纜、單樁、塔筒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條。截至目前,威海市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規模已達到513萬千瓦,占全市發電裝機量的62.7%。
威海市的“鏈式招引”逐步釋放出產業“集群效應”,計劃到2024年年底,年內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100萬千瓦,新能源產業集群收入突破200億元。
完善裝備鏈條,因地制宜開發
在新能源產業布局上,威海市分區域規劃海上風電、核電、多元儲能等新能源板塊,以錯位發展,實現資源開發和產業培育的一體布局,這也符合山東推動新能源開發建設“因地制宜”的要求。
今年5月,山東省政府印發了《新能源產業行動計劃(2024-2025年)》(下稱《計劃》)。這一《計劃》明確了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的發展目標與進度。2024年,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達到1億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45萬億元左右;2025年,裝機規模達到1.1億千瓦以上,新能源新材料產業營業收入達到1.5萬億元左右。
《計劃》明確,完善核電、風電、光伏、儲能、氫能等裝備鏈條,提升產業配套能級。
其中,做強核電裝備產業上,依托煙臺、威海等市核電廠址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發揮國家電投核能總部集聚作用,吸引核電央企及配套裝備企業落戶山東,促進產業鏈協同聯動發展。著眼三代及以上先進核電技術項目建設,提升主管道、法蘭、風機、儀器儀表、電纜等配套裝備研發制造能力,做強設計、制造、采購等產業鏈條,打造本地化設備供應和上下游配套體系,培育完善核電產業鏈供應鏈。
做優風電裝備產業。充分考慮各地資源稟賦、區位優勢、產業基礎,實施省級“窗口指導”,推動風電產業錯位發展、聯合發展。緊盯國內頭部企業,引進落地一批“龍頭型”企業、“補鏈式”項目,打造風電裝備全產業鏈條。重點在煙臺、東營、威海、濱州等市布局建設風電裝備整機及關鍵零部件研發制造基地,建成5兆瓦-30兆瓦風電機組試驗及生產線,具備海上18兆瓦級、陸上10兆瓦級大容量風機批量生產能力,開展深遠海漂浮式風電機組試驗應用。
7月20日上午,山東省能源局召開黨組擴大會議傳達學習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研究能源領域貫徹落實措施。這次部署明確,協同推進清潔能源規模化開發和化石能源清潔高效利用,著力推動能源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政策創新,全力打造能源綠色低碳轉型示范區。
落實這一目標,提出了具體任務舉措,其中,要“因地制宜推動產業鏈式發展,統籌各地產業基礎、區位優勢、資源要素等條件,優化產業空間布局,培育一批核能、氫能等未來產業集群,打造一批海上風電、新能源電池等產業發展地標,持續壯大能源新質生產力。”
建一批產業地標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全省新能源產業地標正在加快“成長”。
為樹立山東新能源品牌優勢、增強產業競爭優勢。上述《計劃》明確,建好一批產業地標,指導各市因地制宜,大力發展優勢突出、特點鮮明的特色產業,打造海上風電國際母港(煙臺)、太陽能小鎮智慧光谷(德州)、中國氫谷(濟南)、東方氫島(青島)、氫能生產應用標桿城市(淄博)、魯氫動力城(濰坊)、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棗莊)等一批競爭力強、影響力大、發展后勁足的產業地標,形成相關領域產業發展新高地,擦亮“風光齊魯”“山東氫能”等品牌。
就在本月初,山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等7部門聯合印發了《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山東省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為鋰電、光伏產業地標疊加上了新的政策“紅利”。
例如,《山東省鋰電池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支持棗莊、濟寧發揮鋰電池制造龍頭項目的引領帶動作用和虹吸效應,全面布局鋰電池和儲能項目,拉動上中下游全產業鏈共融發展,建設打造國內領先的鋰電池制造基地;培育壯大棗莊“中國新能源電池名城”、泰安“泰山鋰谷”等產業聚集品牌。
《山東省光伏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明確,打造濟南、臨沂、東營三大光伏制造基地。其中,濟南加快高效太陽能電池、光伏保溫裝飾一體化組件產品的研發,開發國內領先的光伏發電系統及解決方案;臨沂建設光儲一體化發展的新能源制造產業鏈,招引落地N型光伏電池、組件等補鏈延鏈項目,形成“硅片—高效太陽能電池—光伏組件—光伏玻璃—智能支架—新型儲能”的高效光儲產業體系;東營加大光伏組件生產規模,支持企業產線智能化改造。推動“風、光、氫、熱”綠色能源體系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