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時超
日前,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下稱“《意見》”),以優化和擴大服務供給,釋放服務消費潛力,更好滿足個性化、多樣化、品質化的服務消費需求。
我國消費市場規模大、潛力足,特別是隨著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不斷優化,服務消費正成為居民消費的主要增量來源。數據顯示,2023年我國人均服務消費支出超過1.2萬元,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45.2%。今年第一季度,國內居民人均服務消費支出同比增長12.7%,比居民整體消費支出增速高4.4個百分點,表現出對整體消費的巨大拉動和支撐作用。
但與高收入經濟體相同發展階段的平均水平相比,目前我國服務消費占居民消費比重仍然偏低,具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和潛力。發掘這一潛力,打造服務消費發展新動能,對鞏固和增強經濟回升向好態勢具有重要意義。此次《意見》發布,正是著力于此。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意見》涵蓋了服務消費的各個領域,既有存量較大的傳統服務消費,也有增長空間更大的改善型、新型服務消費。像激發文化娛樂、旅游、體育、教育和培訓、居住服務等改善型消費活力,培育壯大數字、綠色、健康等新型消費,挖掘餐飲住宿、家政服務、養老托育等基礎型消費潛力等,不僅有利于滿足消費者個性化、體驗性等服務消費日益多樣化需求,還能推動經濟結構優化升級。
值得注意的是,之前不少省份已經推出了促進服務消費的舉措,比如今年5月山東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促進消費持續向好的意見》,聚焦更大力度優化消費供給、更廣思路升級消費載體、更實措施挖掘消費潛力等方面推出20條舉措。相信在中央地方政策合力下,服務消費的潛力會進一步被激發。
不過,服務消費提質擴容也會面臨不少挑戰,如何讓服務質量滿足消費需要,是關鍵問題。比如,醫療康養、職業教育、心理咨詢等領域規范化、品牌化不足;相關從業機構在用工要求、服務內容、服務流程、費用收取等方面缺乏全國統一標準等。
對于解決相關問題,《意見》中也有舉措涉及,期待能盡快落實到細則。尤其是一些消費者反映問題多的行業,建議通過由政府部門牽頭,會同行業協會,圍繞崗前培訓、崗位要求、服務內容、質量評估、費用收取等方面制定、出臺國家標準;推廣使用服務業合同示范文本,公開服務項目和收費標準,明確服務內容清單和服務要求;完善消費售后投訴和糾紛解決機制等舉措,切實滿足市場需求,實現服務消費的高質量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