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3日晚,藍盾信息安全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發布《關于“藍盾退債”不能按期兌付本息的公告》。公告顯示,公司主要銀行賬戶、資產已被法院凍結/查封,資金嚴重短缺,應于8月13日支付的“藍盾退債”可轉債本息無法按期兌付。
藍盾退債由此成為繼搜特轉債后,歷史上第二只因在到期日未能支付本息構成違約的可轉債。
根據公告,公司于2018年8月13日公開發行了538萬張可轉換公司債券,采用每年付息一次的付息方式,到期歸還本金并支付最后一年利息,公司本應于2024年8月13日支付“藍盾退債”本金及最后一年利息。截至該公告日,公司未能籌集到兌付本息資金,將無法按期兌付債券本息。
藍盾退債已于2023年9月進入退市板塊掛牌轉讓。此前,藍盾轉債退市主要緣于其發行人連續數年業績不佳,同時還被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根據相關規定以及上市審核委員會的審核意見,深交所決定公司股票及藍盾轉債終止上市。
東方金誠研究報告表示,當前轉債信用風險主要為跟隨正股退市后大幅提升的違約風險,新“國九條”問世以來,監管環境與退市要求更加趨嚴,評估轉債信用風險的重要性日益提升。
中證鵬元資信評估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報告分析,退市新規嚴格了財務指標類、交易指標類、規范運作類、重大違法類強制退市標準,對正股業績較差、信用資質較弱的主體有著較大的影響,財務類退市指標、交易類退市指標門檻降低,同時嚴肅打擊財務造假、新增規范類退市情形,可轉債面臨的強制退市風險加劇,轉債信用風險也隨之提升,對于部分業績虧損、財務造假、審計意見為非標準意見、小市值及內控較弱的轉債主體需重點關注。(來源:中國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