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8月15日上午,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稱“起步區”)舉行“深入貫徹落實黃河國家戰略,加快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聞發布會,起步區管委會規劃和自然資源部副部長牛曉羽介紹,當前起步區工作重心已從高水平規劃轉向高質量建設,一幅大開大合的寫意圖,正在一步步打磨成為精工細琢的工筆畫。

起步區“中國式現代化田園城市”規劃建設進展如下:
完成規劃編制體系,助力起步區高質量發展
起步區貫徹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新舊動能轉換兩大國家戰略,學習雄安、浦東等先進地區經驗,落實“起步區規劃要堅持全局性、戰略性和前瞻性”的要求,高水平搭建并完成了“1+4+16+N”規劃體系,充分發揮規劃引領和要素保障作用,助力起步區高質量發展。
其中,起步區以國土空間規劃為上位依據,以“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為核心理念,按照“一體謀劃、同步啟動、分批推進”的工作思路,對全域規劃建設涉及要素進行全面梳理、統籌協調。邀請瑞典SWECO牽頭,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等專家參與咨詢研討,按照“統一底圖、統一標準、統一規劃、統一平臺”的要求,對城鄉融合、市政交通、公共服務等16個方面進行了全域的空間規劃統籌,協調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交通設施與公用設施五大板塊的30余項規劃要素的空間落位,解決技術問題200余項,保障實現起步區“多規合一”的規劃“一張藍圖”。
目前,經省、市領導多次研究審議,相關規劃均已成熟穩定,起步區規劃編制工作已完成從“攜河發展戰略正式確立”到“各層級規劃全面鋪開”,再到“核心規劃體系全面提升”三個階段的轉變。
搭建規劃傳導體系,保障戰略意圖有效實施傳導
為加強規劃的上下傳導和橫向銜接,起步區謀定“新時代現代化田園城市”營城理念,對標“中國式現代化”提出的“綠色低碳典范”“城鄉融合典范”“品質生活典范”“持續發展典范”四大目標領域,構建藍綠空間占比、設施彈性預留率、土地供地率等42項多維度、可測度的指標體系。
通過構建目標類、空間類及支撐類要素傳導體系,指導規劃理念的全面落實。其中,針對構筑組團式城鄉空間格局、建立高效暢達的交通網絡、構建均衡供給的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彰顯地域特色的文化風韻、引導城鄉互促的產業布局等方面,加強支撐類要素傳導,提出了30項規劃引導措施,確保各項城市發展配套設施逐級落實。
加強規劃實施體系,推動項目精準化落地實施
起步區創新采用“總師制”“大師工作營”等模式,聘任重點地區總規劃師、總色彩師、總景觀師,邀請院士、大師及高水平專家團隊集中辦公,加強對規劃設計方案的技術把關,全面提升起步區規劃、建設水平。

聚焦示范項目引領,推動規劃建設綠色低碳
立足城市副中心示范區項目建設落地實施階段,落實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戰略,起步區堅定不移深化城市副中心示范區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格局,以生動實踐奮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田園城市示范樣本。
其中,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綠色發展。聚焦起步區“三優先”項目建設,合理規劃布局區域綠道、城市綠道、社區綠道三級網絡,形成內外銜接、區域聯動的城市綠道體系,營造獨立舒適的綠道環境;提升新建車站、TOD節點等交通設施綠色化智能化水平,推進既有交通基礎設施節能降碳改造提升,并集中規劃建設一批集加油、加氣、加氫、充換電等于一體的綜合性城市能源供應點;加快建設黃河生態風貌帶示范段,實施堤頂道路示范區段提標改造,打造人河城相協調的生態風貌廊道。
從骨架到血肉、由規劃向落實,下一步,起步區將充分發揮規劃的引領支撐和要素保障作用,系統保護與治理山水林田湖草,提倡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推動城市與鄉村有機融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轉型,助推起步區形成集“田野風光、園林景致、品質城郭、活力市井”于一體的希望之城和幸福之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