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
隨著全面注冊制的推進以及產業結構轉型升級,A股市場并購重組愈發活躍。2024年以來,已有近10家A股公司宣布并購此前擬IPO企業的控股權,包括通威股份以增資和協議收購方式并購潤陽股份51%股權,永達股份擬以現金方式并購金源裝備51%股份等。
除了A股上市公司,港股上市公司也對并購擬IPO企業控股權興趣濃厚,此類創新型并購案例不斷涌現;與此同時,“A控A”熱潮翻涌,A股上市公司并購已上市公司的案例也不斷增加。值得注意的是,產業化并購的邏輯持續加深,醫藥、半導體等熱門賽道并購活躍,推動產業快速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A股公司并購擬IPO企業,實際上是“A控A”運作的前置化——兩種模式都指向產業協同邏輯。不過,相較于“A控A”,A股公司并購擬IPO企業,流程往往更快捷、估值也更為理性。擬IPO企業被并購重組,反映了經營主體的多元化需求和資本方案的靈活性,同時也是企業和資本市場不斷探索和創新的結果。
根據證監會的表態,為了促進投融資兩端的動態平衡,IPO節奏或階段性收緊。IPO節奏收緊,也使得并購交易有所增長。而且,過往套利性交易邏輯也逐步過渡到以產業為基礎的并購邏輯,上半年山東等地上市公司發生的并購事件,也大多遵循產業整合邏輯,此類交易案例比之前明顯增多。
事實上,一些擬上市企業擁有優質資產,上市公司可通過并購重組進行產業擴張,尋求第二增長曲線;對于擬IPO企業而言,上市有著不確定性,被并購既可以解決企業的資金困局,也能更早鎖定諸多確定性。
IPO與并購重組本質都是完成證券化的過程。在全面注冊制下,資本市場愈發成熟,并購將逐漸成為企業資產證券化的重要工具之一。對于上市公司而言,雖然并購潛在資源愈發豐富,但并購仍要基于公司發展戰略、合適的時機、合適的標的進行,不應為了并購而并購;對于擬IPO企業而言,并購重組之路亦是一條鮮花與荊棘并生之路。相關各方的資本方案,在驗證靈活性的同時,更要重視確定性。這既包括對并購重組流程復雜性的應對,也應包括企業對各類因素的綜合考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