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年初,山東各市經濟工作會議已經陸續召開,各個城市紛紛明確了未來的發展定位和重點任務。
從山東各市的經濟工作會議表述中,也可以窺見山東新一輪城市發展的方向。
推動區域協同發展
山東各市的經濟工作會議涉及方方面面,首先來看一下城市對于區域發展的表述。
對于2024年以來的工作,濟南表示,強省會建設邁出堅實步伐,取得新的成效。
青島表示,新時代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建設取得新進展新成效。對于2025年經濟工作,青島還提出,在現代化強省建設中“打頭陣、當先鋒”。
煙臺則錨定“加快打造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示范城市和建設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的目標定位。
當下,山東的區域經濟已經迎來了新的發展格局——“頭部陣營”實現新突破,濟南、青島、煙臺三個萬億級城市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引擎。
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提到,省內加快構建“兩圈聯動、三核引領、陸海統籌、全面發力”發展格局。
作為新晉的“萬億之城”,煙臺正積極尋求融入更廣闊的戰略框架中的機會,并將目光瞄向了環渤海地區。
朝著“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的目標邁進,是煙臺加快步伐尋求的新發展定位。《煙臺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將煙臺2035年發展目標明確為“躍升成為環渤海地區中心城市”。
從各市的經濟工作會議來看,山東其他不少城市也明確強調了自身的區域定位。
日照將區域發展的一大著力點放在推動港產城融合上。日照強調,搶抓省政府出臺支持日照市港產城高質量融合發展意見的重大機遇,全力服務世界一流海洋港口建設,聚焦臨港制造業和服務業深耕細作,持續推進“強港、興產、活城”。
東營提出,持續深入實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創新驅動“兩大戰略”。
濟寧則聚焦打造山東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增長極目標定位。該市還提出,要用三年左右時間,推動全市工業經濟邁向萬億級,實現工業經濟總量、規上工業企業數量、高新技術企業數量、生產性服務業規模、外貿進出口總額“五個倍增”。
值得一提的是,在剛剛過去的一年,山東一些城市的經濟展現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東營提到,2024年,全市經濟持續保持向上向好發展態勢,主要經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省前列,為“十四五”圓滿收官奠定了堅實基礎。
東營2024年展現出亮眼的增長勢頭,從山東16市前三季度GDP增速看,東營居首位。
濱州也在經濟工作會議上表示,2024年,全市主要經濟和民生指標增速持續位居全省前列。
濱州工業同樣保持快速增長態勢。該市2024年1—10月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5%,連續8個月居全省首位。
棗莊提到,2024年1—11月全市12項主要經濟指標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其中7項指標增速居全省前5位,特別是GDP增長6.2%、連續11個季度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經濟導報記者還注意到,區域協同發展,是多個城市的發展重點。一些城市在經濟工作會議上提出了明確的區域發展戰略。
對于2025年經濟工作,棗莊強調,瞄準區域協同集中攻堅,積極促進均衡融合發展。聚焦“外拓空間、內提品質”,主動融入淮河生態經濟帶、淮海經濟區和魯南經濟圈等區域發展戰略。
聊城、德州則積極對接京津冀協同發展,搶抓跨區域協同機遇。
聊城強調,把提升城市能級作為戰略要務,在區域協同融通上提質增效。加快融入重大區域戰略,抓好魯豫毗鄰地區合作事項落地,主動服務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積極融入濟南都市圈。
德州明確提出,抓緊抓實服務融入重大戰略。抓好融入京津冀重大專項。抓好黃河重大國家戰略各項任務和重點項目落實,加力推進全域水系連通重點水利工程。積極對接省級發展戰略。
德州還明確,加快建設先進制造業強市、區域消費中心城市、食品名市、特色體育名城,為全省“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貢獻。
近年來,山東充分發揮戰略疊加優勢,更好地融入新發展格局,尤其強調加強與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深度對接。
山東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也強調,在提升區域協調發展水平上聚焦用力。縱深推進黃河重大國家戰略,深度對接京津冀、長三角,加強與中部地區、東北地區、粵港澳大灣區等的戰略協作。
山東財經大學區域經濟研究院院長董彥嶺對經濟導報記者說,“未來在區域發展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形成區域之間的互動,加強人流、物流、基礎設施的進一步支撐,這可能會成為下一步山東經濟產業發展的一個新動力。”
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
除了區域定位,從山東各市的經濟工作會議中還可以看出,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也是高頻詞。
工業是區域經濟增長的強大引擎。從各市會議的表述來看,工業、制造業依然是主力,“現代化產業體系”“新質生產力”“數字賦能”等都成了關鍵詞。
比如,濟南強調,堅持強工業興產業,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聚力突破;堅持促轉型增效能,在加快數字濟南建設上塑強優勢。
煙臺強調,充分發揮先進制造業壓艙石作用,數字賦能做優智能制造,精心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
同樣注重工業經濟的還有濰坊。濰坊提出,突出工業支撐,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實現新躍升。深入實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提升優勢傳統產業,培強新興未來產業,壯大優質企業方陣,推動鏈群協同發展,爭創國家新型工業化示范區。
濱州強調,在產業升級上加力提效,要錨定新型工業化發展方向,加強產業集群集聚,加強數實深度融合,加強企業梯度培育,加強服務業補短提升,深化先進制造業與現代服務業融合,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
濟寧同樣加力推進工業經濟“頭號工程”,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實現新突破。
菏澤要求突出抓好重點產業培育,加力提速新型工業化,打造以先進制造業為骨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
聊城表示,推動制造業擴量提質,抓好工業經濟“頭號工程”,狠抓產業升級、企業培育、數字賦能,培育更多專精特新、瞪羚和單項冠軍企業,謀劃建設新質生產力產業園。
在深耕傳統優勢產業的同時,大力發展培育新興產業,也是發展的關鍵詞。
比如淄博提出,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深入實施戰新產業集群提升工程、未來產業培育發展行動,啟動專精特新擴量提質三年行動,積極做好產業數字化和數字產業化“雙輪驅動”文章。推動石油化工、建材等產能優化整合,做優做強高端精細化工和新材料等產業,加快發展差異化、高價值產品,實現產業轉型新突破。
不少城市強調了“新質生產力”。在培育新興產業上,青島明確,在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發展上持續用力,強化科技創新策源功能,抓好嶗山實驗室等重大創新平臺建設,開展科技成果轉化提升專項行動,實施中小企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建立科技專項資金穩定增長機制,規劃建設青島科創大走廊,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
為構建創新型產業體系,青島提出,聚焦“10+1”重點產業方向,優先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先導產業,突破發展生命健康、綠色能源、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低空經濟、智能制造裝備等新興產業,提質發展智能家電、高端化工與新材料、現代輕工等優勢產業,超前發展一批未來產業,加強項目招引建設,抓好要素保障支撐,完善項目全生命周期管理機制,打造北方先進制造業基地。
日照則表示,在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加勁發力。大力推進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深度融合,持續推動鋼鐵、糧油、化工、汽車、漿紙傳統優勢產業“有中生新”,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新能源、低空經濟等新興和未來產業“做大育強”,著力構建“5+3+2”現代產業體系。
德州、聊城、泰安等城市也強調了“新質生產力”。德州明確表示抓緊抓實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聊城則把發展新質生產力作為關鍵支撐,在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上提質增效;泰安強調,更加有力發展新質生產力,縱深推進新型工業化強市建設。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