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招銀理財在官方公眾號發布一則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權益投資經理的招聘公告,要求應聘者具備組合(規模1億元以上)投資管理經驗、絕對收益風格、產品業績曲線平穩。
此前,蘇銀理財、上銀理財、浙銀理財均發布了權益投資方向的投資經理招募令。
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在債券收益走低的背景下,布局被動投資策略理財產品、開展指數型投資成為不少銀行理財公司增配權益資產的重要路徑。“未來會有更多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力權益類投資。”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資產規劃師李娜表示。
權益類理財產品受追捧
2月24日,經濟導報記者走訪多家銀行發現,近期含權理財產品的客戶咨詢量明顯升溫,而且銀行的理財經理也在力推含權類理財產品。
“從2月23日開始,我們主推兩款理財產品,都是含權產品,風險等級為中風險,賣得還不錯。”一家國有銀行的理財經理徐洋表示,“權益市場行情較好時,投資者如果想在穩健的前提下適度參與A股市場,追求一定收益,可以適當配置這類產品。”
徐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近期,咨詢和購買含權理財產品的客戶較多。其中有相當一部分客戶持有主要投向債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受債市波動加大等影響,這些客戶正在考慮是否贖回債權類資產的理財產品,換成含權類理財產品。”
中國理財網顯示,中銀理財、民生理財、招銀理財、光大理財等銀行理財公司的多只權益類產品待售。其中,中銀理財有21只相關產品待售,民生理財、招銀理財均有7只產品待售。
在李娜看來,含權類理財產品發行升溫,一方面是因為近期推出的一攬子增量政策推動經濟持續回升向好,有效提振了市場信心。與此同時,相關部門大力引導中長期資金入市,理財公司響應政策號召,擇機加大對權益類資產的投資力度。
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杜陽分析認為,銀行布局權益類理財可以利用股市上漲機會為客戶創造更高收益,平衡整體收益水平,減少債券市場波動對理財產品的負面影響。
在李娜看來,權益類理財產品相比傳統的固收類產品波動性更大,但也提供了更高的潛在回報,更適合風險承受能力高、追求高收益的客戶,增加權益類理財產品可以更好地滿足這部分客戶的需求。
招兵買馬加大投資權益市場
盡管比較受追捧,但權益類理財產品的占比很低。
中國理財網數據顯示,2024年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逼近30萬億元,但權益類資產配置比例僅2.58%,同比下滑0.28個百分點。作為權益類產品體系搭建的重要基礎,多家理財公司人士也表示,權益類產品投研能力建設將是2025年理財公司發力的重點。
實際上,從銀行理財公司“招兵買馬”上就可以看出加大投資權益市場的決心。
2月19日,招銀理財在官方公眾號發布一則“長期有效”的招聘公告,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權益投資經理,要求應聘者具備“1億元以上組合投資管理經驗”,投資風格為“絕對收益”,“產品業績曲線平穩”,且優先考慮具有周期、TMT、制造等行業研究背景及港股投資經驗的人才。

在李娜看來,作為頭部理財公司,招銀理財公開招募權益投資團隊也釋放出一種信號,理財公司要加速提升權益投資能力。在債券收益走低的背景下,通過權益類投資以及多元投資策略做厚收益已成為行業共識。
招銀理財認為,理財行業應通過加強權益能力建設、積極參與資本市場,并拓展銷售渠道和客戶群體,更好地應對市場變化并實現可持續發展。
與此同時,光大理財亦在招募權益投資經理,相較于招銀理財對于具體投資背景和從業背景的要求,光大理財稱,優先考慮具備“市場人脈資源”和“交易對手議價能力”的人才。同時,應聘者須具備3年及以上資管行業投資管理經驗。
光大理財相關人士此前接受采訪時也表示,將提升權益投資能力作為公司戰略目標之一,持續加強權益投資團隊建設,積極引進優秀人才、提升團隊在行業內的競爭力。
另外,蘇銀理財、上銀理財、浙銀理財此前也曾發布權益投資方向的投資經理招募令。
李娜告訴經濟導報記者,政策端的持續松綁為理財資金入市創造了有利條件。今年1月份,中央金融辦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工作的實施方案》明確提出,銀行理財等機構作為戰略投資者參與上市公司定增,在參與新股申購、上市公司定增、舉牌認定標準方面,給予銀行理財、保險資管與公募基金同等政策待遇。
“在一攬子增量政策作用下,銀行理財子公司更有動力開展權益投資。”李娜分析稱,“未來會有更多理財公司加速權益市場的布局。”

未來會有更多理財公司發力權益市場
隨著政策支持與市場機會增加,預計更多理財公司將發力權益投資。但短期內權益類產品占比提升仍受限于客戶風險偏好和產品開發能力,需通過漸進式策略(如混合類、內部策略)逐步過渡。長期來看,權益資產或成為銀行理財增厚收益的重要方向,推動行業格局分化。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