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經濟一體化進程加速的當下,企業對到境外融資的需求持續攀升。近年來,伴隨A股IPO節奏的階段性調整,主板、創業板上市標準的提高,以及科創板科技屬性評價標準的進一步完善,A股上市企業數量顯著減少。在此背景下,眾多企業將目光投向海外,尋求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資本出海正逐漸成為熱潮。
港交所官網數據顯示,截至2月25日,2025年已有9家企業成功在港股上市。在提交上市申請的59家企業中,5家已進入招股階段,1家為轉板申請。若將2024年提交申請的企業一并納入統計,今年港股待上市企業數量呈現出大幅增長態勢。
數據來源:Wind
美國市場同樣備受中國企業青睞。據搜狐網消息,2024年共有68家境內企業成功登陸美股市場。從上市方式來看,其中62家企業通過首次公開募股(IPO)實現上市,5家企業采用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方式,另有1家企業通過OTC轉板上市。
境外上市對企業而言具有諸多吸引力。一方面,境外上市門檻相對靈活,尤其對于高科技、互聯網等新興行業企業,即便暫時處于虧損狀態,只要具備良好的商業模式和增長預期,依然有機會上市。另一方面,境外資本市場資金規模龐大,企業上市后能夠接觸到更為廣泛的資金來源,大大提升融資成功的概率與規模,為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此外,境外資本市場的并購重組較為活躍,投資者除了通過股票二級市場交易實現退出外,還可通過企業被并購、私有化等多種方式實現資本退出,多元化的退出渠道有利于吸引更多投資者參與企業的上市融資。
不過,申請境外上市的企業需要同時滿足境內外雙方的嚴格監管。根據《境內企業境外發行證券和上市管理試行辦法》規定,國家法規禁止上市融資的企業、可能危害國家安全的企業、公司實控人或控股股東近3年內存在貪污、賄賂、侵占財產、挪用財產或者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刑事犯罪,以及被依法立案調查或股權存在重大糾紛的企業,均禁止境外上市。
上周,證監會對6家企業出具了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從證監會要求補充的材料內容來看,監管層重點關注的問題包括發行人境內股權架構的合理性、企業信息保護及數據安全措施,以及發行人是否存在重大違法違規行為等。
以擬在美股市場上市的巨龍控股為例,證監會就公司股權架構搭建及返程并購的合規性、歷史沿革、運營實體、業務經營、信息保護和數據安全等5個方面,要求公司提供補充材料。這表明公司在招股書中未能對相關問題進行詳細闡明,也凸顯了監管層對企業上市申請審核的嚴格程度。
同樣申請美股上市的威美控股,證監會則要求其說明前次備案通知書出具12個月內未完成境外發行上市的情況及原因,以及前次備案時承諾事項的履行情況。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趙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