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禾味業(603027.SH)日前披露的2024年前三季度財報顯示,其營收和凈利潤均出現下滑。在“零添加” 概念紅利消退的背景下,公司面臨著激烈的市場競爭。
中國調味品協會經銷商分會副秘書長、上海至匯營銷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張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認為,千禾味業業績下滑的根源在于“零添加”紅利的消退和海天味業的強勢阻擊。在整個行業全面推行 “零添加” 的趨勢下,這一特性已成為 “標配”,不再具有獨特性,難以再為企業帶來競爭優勢。而且,在當前調味品市場存量競爭、產能相對飽和的情況下,企業單純依靠渠道擴張和產能提升,很難實現質的突破。
成為調味品行業一匹“黑馬”
財報顯示,千禾味業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2.88億元,同比下降1.85%;歸母凈利潤為3.52億元,同比下滑9.19% 。其中,2024年第三季度營收6.99億元,同比下滑12.63%;歸母凈利潤1.01億元,同比下降22.58%。從產品類別來看,作為營收主力的醬油產品,2024年前三季度銷售額為14.35億元,同比下滑2.44%;食醋銷售額為2.87億元,同比下滑10.41%。
千禾味業主打“零添加”概念。在2022年底調味品行業“添加劑雙標”風波動蕩之時,千禾味業憑借“零添加”概念,業績實現強勢增長,成為調味品行業的一匹“黑馬”。資料顯示,2022年,海天味業醬油產品被曝出國內食品標簽顯示含食品添加劑,而在日本售賣的海天醬油卻未有標注,相關話題引發爭議。
在這一背景下,千禾味業的業績也實現了空前增長——2023年度實現營收32.07億元,同比增加31.62%;實現凈利潤5.30億元,同比增加54.22%。
但隨著市場的發展,“零添加”不再是千禾味業獨有的優勢。眾多調味品企業紛紛布局“零添加”賽道,海天味業、加加食品、中炬高新、李錦記等企業均推出相關新品。以海天味業為例,2024年前三季度實現營收203.99億元,同比增長9.38%;凈利潤48.15億元,同比增長11.23%。在“添加劑雙標”風波后,海天味業全面發力“零添加”,并迅速推動相關產品下沉至三線以下市場,這對千禾味業的渠道下沉造成了阻礙。
在“零添加”概念紅利消退后,面對海天味業等對手的強勢競爭,千禾味業的業績增速放緩,公司2024年前三季度的營收和凈利潤迎來“雙降”。
面對業績下滑,千禾味業也在積極尋求解決辦法。一方面,持續擴充經銷商數量;另一方面,積極推進生產線建設。此外,自2024年6月以來,千禾味業推出多款新品,試圖通過多元化發展打開市場。在“零添加” 市場逐漸飽和的情況下,千禾味業能否通過多元化和渠道拓展實現業績的回升,還有待時間檢驗。
“零添加”概念爭議猶存
在張戟看來,單純的渠道優化和推新品并不能保障千禾味業實現高速增長。過去,千禾味業的持續增長主要來源于對“零添加”產品的戰略前瞻性和提前布局,而如今,千禾味業還沒有對第二增長曲線進行提前布局,僅靠戰術動作是難以很快重回高增長之路的。
公開資料顯示,早在2007年,千禾味業提出“零添加”概念,并于2008年推出首款零添加產品。同時,千禾味業圍繞 “零添加” 進行了大量商標申請動作。2018年至2020年間,其成功注冊了“千禾零”“千禾零加”“千禾0”“千禾0+”等多個商標,但申請“千禾零添加”“千禾零添佳” 字樣的商標卻未獲通過。按照商標法規定,申請注冊帶有欺騙性、容易使公眾對商品的質量等特點或者產地產生誤認的商標,如零缺陷、零添加等都會被駁回 。
此外,品牌方與消費者對“零添加”的認知存在誤差,也使得“零添加”概念的爭議一直存在。有消費者表示,原本沖著“零添加”去購買產品,后來得知“千禾0”只是商標,因此對產品真實的添加劑情況產生了懷疑。還有消費者發現,千禾味業部分產品與其 “零添加” 定位不符。比如,千禾味業的白灼汁產品含有相關添加劑,這與公司主打的“零添加”概念相悖。
有法律界人士認為,“千禾0”等作為商標本身是合法的,若商家使用此類商標作為零添加醬油產品的包裝,并在瓶身包裝上用“0添加”等字樣進行宣傳,就可能存在誤導消費者之嫌。
那么,面對行業內對手的競爭,公司將采取何種措施?公司系列產品包裝上的“千禾0”標志,代表“零添加”產品,還是代表公司的注冊商標?2月25日,經濟導報記者將相關采訪提綱發至公司官網披露的三個郵箱,但至截稿未獲回復。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杜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