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黃金價格的上漲吸引了眾多投資者的目光。不過,就在黃金價格即將越過3000美元/盎司之際,國際金價卻開始下跌。2月28日,紐約黃金期貨價格一度跌至2832.5美元/盎司,較2月24日盤中創下的歷史高點2974美元/盎司跌超4%,最終報收于2867美元/盎司,國際金價4個交易日每盎司就跌去了100美元。
黃金會跌到什么價位,是否還能投資?這些問題困擾著不少投資者。有投資者表示,不知道黃金會跌到什么位置,不敢投資了。也有投資者認為,當前金價回調是最佳買入時機。
對此,受訪的業內人士表示,此次國際金價回調主要是技術性回調,沖高回落。“短期內可能會跌破2800美元/盎司,長期看黃金還有投資機會。”黃金分析師張亞林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有投資者一克虧了22元
“這波虧大了,5天時間每克虧了22塊錢。”3月1日,投資者林衛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據了解,林衛國在2月25日以688元/克左右的價格買入了150克黃金,雖然2月26日出現了回調,但林衛國并不在意,他認為這只是小幅下探而非真正下跌。“我當時認為小幅回調后會立馬上攻。”林衛國說。
令林衛國沒想到的是,接下來的4天黃金以每天5元的速度下滑。“到今天(3月1日)為止,5天時間里,這次投資每克虧了22元。”林衛國告訴經濟導報記者。

實際上,從2月25日開始,國際金價一路下滑,倫敦現貨黃金從2月25日的開盤價2952.57美元/盎司一路下滑到2月28日的收盤價2859.02美元/盎司。
黃金飾品的價格也是一路下滑。2月28日,周生生足金飾品標價876元/克,比前一日下跌9元/克;而2月25日其標價為894元/克,3天的時間里跌了18元/克。老廟黃金、周大福、六福珠寶等品牌的足金飾品價格也都有不同程度下跌。
對于這波下跌,張亞林表示,主要是在3000美元這一關口存在較大獲利盤拋壓。在宏觀面上,主要是由于美聯儲鷹派信號施壓,地緣局勢出現緩和跡象,市場避險情緒大幅降溫。
張亞林認為,部分投資者在金價此前沖高至歷史高位后選擇獲利了結,疊加近期大宗商品市場整體調整壓力,觸發了黃金期貨與現貨市場的技術性賣盤,短期內多頭止損盤加速離場進一步放大了價格跌幅。同時,紐約黃金期貨庫存近期有所回升,此前因供應鏈緊張導致的短期溢價逐步消減。“市場供需結構變化削弱了黃金的稀缺性預期,疊加美聯儲政策轉向風險,導致金價短期承壓。”
博時基金基金經理王祥認為:“黃金市場短期內將維持高位震蕩格局,需警惕交易擁擠風險。美聯儲政策轉向的‘靴子’尚未完全落地,若美國經濟數據超預期或通脹反彈,可能引發金價短期回調。”
對于短期內黃金的價格走勢,張亞林表示,黃金價格從2025年初到目前大致是上漲的趨勢,近幾天下跌后應該還有一次比較深度的回調,有可能會短時間跌破2800美元/盎司。
階段投資仍可獲利
黃金的下跌引發了部分投資者的擔心,對此,張亞林表示,黃金還具有投資價值。
“短期下跌并不可怕,黃金的避險功能并不會隨著價格下降而減弱。此外,黃金的年化復合收益率在過去幾十年中為7%左右,提供了相對可觀的回報。現在除了黃金,還有什么樣的理財產品能提供這么高的收益?”張亞林表示。
中泰國際首席經濟學家、中國首席經濟學家論壇副理事長李迅雷表示,“今年的黃金漲幅可能會比去年略小,可以選擇一個相對合適的價格買入。從長期來看,這些短期波動并無太大意義。如果把它看作具有投資屬性的資產,可以堅決地買入。”

張亞林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就在近幾天,全球最大的黃金ETF—SPDR連續加倉,累計加倉44.76噸,其中,最多的一天加倉量達到20.66噸,創下單日最大加倉幅度。
SPDR的加倉也讓國際投行的預測更加激進。高盛宣布將2025年年底的金價預期從每盎司2890美元大幅上調至3100美元,并重申“買入黃金”的交易建議。報告稱:“若央行購金量進一步升至每月70噸,金價或攀升至3200美元。”
華泰證券表示,短期內,多重因素驅動黃金強勁升值后可能面臨震蕩,但升值趨勢拐點未至。中長期看,結構性因素支持黃金資產的相對表現,且隨著對美國財政和經貿風險的擔憂加劇,黃金有望在今后相當長的時期內維持相對強勢。
濟南一家資產管理公司的高級資產規劃師李娜表示:“金價持續下跌對于長期投資者來說可能是購買黃金的合適時機,此時選擇黃金定投是比較合適的。”
李娜告訴經濟導報記者,前不久公司測算發現,如果2024年1月份開始,選擇每個月的15日進行黃金定投,那么整體算下來成本并不是很高。“13個月平均下來的成本在569元/克,與去年七八月份定投的價格相近。如果將投資時間線再往前拉1年,成本會更低,畢竟2023年黃金的價格一直在400元到500元之間徘徊。”
“不要因為黃金持續上漲就著急買入,同時也不必因為其他投資者賣出而盲目跟風,每個人投資黃金的目的和情況不同,需要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作出獨立的投資決策。此外,要保持冷靜和長期的投資心態,短期來看,黃金價格波動是正常現象,但長期來看其仍是一種相對穩定的投資品種,投資者無需因短期價格波動產生恐慌性拋售行為。”李娜建議。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劉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