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表述備受關注。
3月5日上午,山東省宏觀經濟研究院戰略規劃所所長劉德軍在接受經濟導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新質生產力時,“因地制宜”是最大的亮點,它強調在具體落實上一定要因地制宜。
與此同時,科技創新與產業的融合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關鍵。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要把科技創新和實體經濟結合起來,和產業基礎結合起來,所以要因地制宜培育能承擔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載體,使其成為能夠切實推動經濟增長的產業。”
科技創新與產業融合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在介紹今年政府工作任務時提出,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融合發展,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做大做強先進制造業,積極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新動能積厚成勢、傳統動能煥新升級。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自2023年底,特別是去年提出“新質生產力”這一概念以來,從國家到地方,各級政府都在積極研究和推進相關落實工作,出臺了大量政策,致力于培育和壯大新質生產力。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再次強調了這一概念,提及新質生產力時更具體,路徑更為清晰。其中一個變化就是,增加了“因地制宜”四個字,要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這一變化極具深意。
劉德軍分析,“新質生產力已成為下一步發展的重要方向和關鍵導向,但從國家層面到地方層面,應該如何來發展新質生產力,要考慮到自身已有的技術、資源工具、人才支撐以及資本支持、區位因素等,符合發展什么就發展什么,不符合發展什么不要強硬做。”
在這一思路下,推動新質生產力形成的發展路徑成為重點。
劉德軍對經濟導報記者說,“傳統產業如何轉型升級,實際上是用先進的技術、數字化、智能化來對它進行改造,改造是個大方向;戰略性新興產業如何結合最新的科技創新,把它做大做強大;還有未來經濟的一些新業態、新模式,如何搶占先機、積極探索,這都要考慮到新場景的應用,以及新模式的推廣、培育。”
在他看來,“要把新質生產力和產業、資源利用,產業的提升結合起來考慮。”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也進一步明確了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方向。其中,培育壯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是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路徑。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培育壯大新興產業、未來產業。深入推進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集群發展。開展新技術新產品新場景大規模應用示范行動,推動商業航天、低空經濟等新興產業安全健康發展。建立未來產業投入增長機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來產業。深化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發展試點,加快發展服務型制造。加強產業統籌布局和產能監測預警,促進產業有序發展和良性競爭。加快國家高新區創新發展。梯度培育創新型企業,促進專精特新中小企業發展壯大,支持獨角獸企業、瞪羚企業發展,讓更多企業在新領域新賽道跑出加速度。
政府工作報告還指出,推動傳統產業改造提升。加快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高質量發展,強化產業基礎再造和重大技術裝備攻關。進一步擴范圍、降門檻,深入實施制造業重大技術改造升級和大規模設備更新工程。加快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培育一批既懂行業又懂數字化的服務商,加大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支持。開展標準提升引領傳統產業優化升級行動。深入推進制造業“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工作,加強全面質量管理,打造名品精品、經典產業。
數字經濟已成為推動產業升級、催生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引擎。
政府工作報告強調,激發數字經濟創新活力。持續推進“人工智能+”行動,將數字技術與制造優勢、市場優勢更好結合起來,支持大模型廣泛應用,大力發展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手機和電腦、智能機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終端以及智能制造裝備。擴大5G規模化應用,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發展,優化全國算力資源布局,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加快完善數據基礎制度,深化數據資源開發利用,促進和規范數據跨境流動。促進平臺經濟規范健康發展,更好發揮其在促創新、擴消費、穩就業等方面的積極作用。
科技創新推動中國品牌崛起
如何圍繞科技創新、結合區域特色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成為各地產業升級和經濟增長的關鍵。
同時,科技創新無疑更是企業發展的關鍵,也是推動中國品牌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動力。
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海爾集團董事局主席、首席執行官周云杰,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首場“代表通道”上分享了海爾的全球化歷程,并總結了中國品牌成功的三大關鍵詞:堅守、創新、共贏。
“海爾是在山東這片沃土上成長起來的全球化企業。”周云杰表示,第一個關鍵詞是堅守,為創出中國人自己的世界名牌的堅守。海爾的國際化之路沒有選擇代工那條路,而是堅持打造自己的品牌,先進入發達國家,再進入發展中國家,應該說這條路很難走。從1991年批量出口到2016年在海外市場實現盈利,海爾整整堅持了25年,正是這份初心的堅守,使海爾率先實現了從中國產品到中國品牌的轉變。海爾已經16年蟬聯全球大型家電第一品牌,市場份額高于第二位50%以上。
堅守是企業發展的基石,科技創新更是品牌持續成長的動力源泉。
“第二個關鍵詞是創新。”周云杰強調說,科技創新是一個品牌能否立足世界的關鍵變量,一個企業要走向世界,必須錨定科技創新這個基點,不斷地去尋尖、拔尖,才能真正地成為頂尖。
他說,海爾也是在這種情況下不斷對標國際標準,實現了突破,記得在2014年,海爾首次提出冰箱保鮮的國際標準,遭到很多國家代表的反對,理由是中國不可能從0到1制定一個國際標準。為什么中國企業不能?我們不相信,所以海爾堅持自主創新,提出控氧保鮮、磁控冷鮮等原創技術,最終在2020年成功發布國際標準。目前,這些標準已經被英國、歐盟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采用。
周云杰自豪地表示,海爾目前在全球建立了十大研發中心,陸續推出200多項原創性的產品,贏得了世界的尊重,同時,牽頭制定了100多項國際標準,引領了全球家電的科技創新,目前中國也已經成為世界家電創新的佼佼者,全球每10件家電專利中就有7件是來自中國。
科技創新也讓海爾推動了品牌價值的提升。
周云杰認為,第三個關鍵詞是共贏。融入時代,融入當地,實現共贏。面對信息化、數字化浪潮,海爾向高端化、智能化和綠色化轉型,融入當地文化,實現生態共贏。
他舉例說,海爾在法國巴黎推出的卡薩帝物聯網酒柜,不僅可以智能推薦藏酒,還與當地的米其林餐廳建立了食材的溯源聯盟。在非洲,海爾以太陽能床架開發了光儲一體的冷柜,不僅解決了斷電的問題,同時還開創了家電就是能源站的新商業模式。正是這種生態共創,使海爾的海外市場份額達到了53%,中國的海爾品牌得到越來越多海外消費者的喜愛。
事實上,海爾的成功只是中國品牌崛起的一個縮影。在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憑借科技創新正贏得全球市場的認可。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