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空經濟市場加速“起飛”,無人機物流、載人飛行器、空中交通等場景加速落地。然而,隨著“低慢小”航空器(飛行高度低于1000米、時速小于200公里)的井噴式增長,黑飛、擾航、非法侵入等問題頻發,甚至威脅關鍵基礎設施安全。這一矛盾背后折射出低空經濟“起飛”的核心命題——如何構建自主可控的安全防線。
山東神戎電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神戎電子”)以一套覆蓋“偵、管、控、打”全鏈條的國產化系統——“低空警戒防御系統”給出了解決方案,“低空警戒防御系統”近日在濟南順利完成某基地任務保障,為行業隱憂帶來化解之匙。這一產品不僅填補了國內低空防御領域的技術空白,更成為觀察中國高端裝備國產化突圍的典型樣本。

技術破壁:硬核自主創新
低空經濟時代,無人機、穿越機等“低慢小”航空器在民航、森林、農業、科研、宣傳、商業、娛樂、試驗、比賽、航拍、體育等活動中應用廣泛。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飛行安全隱患,比如,有不法分子利用這類航空器運載危險物質、散播危險品,給行業監管帶來挑戰。
神戎電子董事長鄒海濤介紹,神戎電子堅持自主創新,開發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激光夜視儀、外紅熱像儀、多光譜夜視儀等產品系列已經廣泛應用于國防、智慧城市、鐵路、高速公路、森林防火、油田、港口建設等行業。面對低空經濟的行業監管難題,神戎電子自主研發了低空經濟“拳頭產品”——“高能激光毀傷防御系統”,這個系統是“低空警戒防御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


高能激光毀傷防御系統由雷達探測設備、智能光電跟蹤設備、頻譜偵測與壓制設備、激光毀傷設備及指揮控制監視平臺組成,設備采用分布式部署,通過指揮控制監視平臺智能互聯,可真正實現對各類型無人機尤其是“低慢小”無人機的探測、識別、跟蹤和反制。
鄒海濤表示,這套系統中的每一個設備都“武藝精良”,能夠有效解決行業痛點,并且操作簡單,專業技能依賴性低,操作人員培訓十分鐘后即可上崗獨立操控。
比如,雷達探測設備可全天時、全天候對要地5千米空域內的無人飛行器目標進行持續探測和發現,并能夠準確地給出目標的方位、距離、高度和速度等航跡信息到指揮控制監視平臺。指揮控制監視平臺接收到目標的位置信息后,可解析成智能光電跟蹤設備的水平、俯仰以及變倍聯動信息。智能光電跟蹤設備可根據目標的位置、大小以及行進速度自動選擇匹配位置聯動信息,驅動精密兩軸伺服轉臺轉動與鏡頭變焦指向目標,內嵌AI智能算法對目標準確識別,實現要地5千米空域內運動目標的精準聯動識別與捕獲跟蹤。
指揮人員可通過指揮控制監視平臺的運動目標軌跡信息和實時視頻預覽,靈活調度現場處置人員采用反制槍等處置方式對無人機導航與控制信道進行干擾,使其迫降或返航。當目標運動到距離要地1-2千米范圍內的危險區域時,可聯動激光毀傷設備對無人機進行直接摧毀,確保要地安全。
“模塊化設計可以實現快速組合拆分,適用多種場景、快速維護及更換;設備互聯互通,實現AI區域拒止、聯動打擊,應對無人機蜂群;可視化跟瞄、出光時間長、遠程控制、隱蔽打擊、直線彈道……”在神戎電子技術研發人員的眼里,這款低空行業監管的“利刃”是二十年磨一劍的精品,在科研投入上,神戎電子的自主研發費用超10%。
產業重構:一場國產化創新的“鏈式反應”
一次國產化的創新牽引一場產業升級。鄒海濤介紹,這套系統是基于人工智能與遠距離定向能激光技術的全國產化無人裝備探測與反制系統,“系統采用100%全國產化軟硬件設計,融合了雷達、無線電與高性能晝夜光電探測設備等多源異構傳感器結合AI智能識別技術,實現對多種無人裝備的多維探測、識別與跟蹤,通過激光毀傷系統對危險目標進行快速處置。”
神戎電子的突破不僅是單一產品的成功,更觸發了產業鏈的升級浪潮:該系統產品在行業處于中游,不僅為終端用戶提供特種光電產品與系統,還能帶動光學器件、人工智能技術、半導體、精密機械加工等上游產業鏈廠家的發展,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形成有效、優質的新質生產力。
“過去我們采購進口激光模塊,成本占系統50%以上。如今國產替代后,成本下降30%,性能反而提升。”神戎電子研發負責人透露,這一變化的背后也是中國高端制造從“零件組裝”到“系統定義”的躍遷。
低空經濟已連續兩年寫入《政府工作報告》,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神戎電子的創新實則是為中國低空經濟的規模化應用筑牢安全基座:政策上,響應國家“全空間無人體系”建設規劃,助力低空空域管理改革;技術上,定義低空防御行業標準,推動中國從“國際規則跟隨者”轉向“技術規則制定者”;經濟上,據測算,每部署一套系統可減少因黑飛導致的潛在經濟損失超千萬元。
更深遠的影響在于,這類硬科技企業正成為“新質生產力”的典型代表——通過技術創新而非資源投入驅動增長,重塑產業競爭力。
未來之戰:從“防御無人機”到“定義空中秩序”
隨著人工智能、機器學習等技術的不斷發展,夜視儀行業將迎來更多的技術創新和應用。這些新技術將提高夜視儀的性能和功能,滿足用戶多樣化的需求。而中國作為夜視儀市場的重要組成部分,市場規模正在不斷擴大。
來自中國民航局的數據預測,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有望攀升至3.5萬億元。1000米低空中蘊藏著巨大潛力的萬億賽道,將帶來夜視儀市場需求及低空防御市場需求的擴容,給神戎電子這類企業也帶來了新一輪發展機遇。
當我們打開從“車輪”到“翅膀”的想象,飛行汽車、智能汽車這類前沿技術產品將投射進我們生活的現實。隨著飛行汽車、智能載人航空器的加速商用,低空防御的戰場將向“三維立體交通網絡”延伸。神戎電子已啟動下一代技術儲備。“未來的低空防御不是簡單的‘攔截’,而是構建智能化的空中交通管理系統。”鄒海濤展望。
這場創新背后,也實現了中國企業從“解決問題”到“定義未來”的范式轉變。在低空經濟的萬億賽道上,安全與創新始終是一體兩面。當中國企業以“技術硬核”打破壟斷、定義規則,一個更安全、更高效的低空時代正加速到來——這不僅關乎產業升級,更是大國科技自立自強的必經之路。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