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天,當杭州“六小龍”爆火出圈,山東又一次被放到了聚光燈下。曾幾何時,因塊頭大、產業重、轉型難,山東被稱為經濟“大象”。而如今在城郊、縣鄉,重工業的身影難尋。綠色智能項目矗立于園區,訴說著“騰籠換鳥”以來,他們從重工業向新工業輕盈一躍的故事。
近日,經濟導報記者走進濱州鄒平市,尋覓這座魯中小城的“騰籠”之匙、“輕盈”哲學。
重工業“騰籠”:陣痛與挑戰
在山東新舊動能轉換的浪潮中,鄒平市——這座重工業為傲的魯中小城,經歷了一場“刮骨療毒”式的蛻變。曾經,熱電、鋼鐵、焦化、電解鋁等重工業占據了該市工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然而,在持續加大過剩和解決落后產能壓減力度過程中,鄒平累計關停并轉電解鋁產能138.7萬噸、鋼鐵產能1769萬噸、焦化產能370萬噸,留下了折算產值達900億元的產能轉移窟窿。
高質量發展的鄒平
回看這個過程,關停并轉大量重工業產能,不僅意味著經濟上的損失,還帶來了一系列社會問題:大量工人面臨失業,相關產業鏈上下游企業也受到波及。可以說,重工業的退出不僅沖擊了經濟數據,更讓這座工業城市直面社會穩定的考驗。
“從2022年10月27日到12月19日,傳洋集團、廣富集團、西王特鋼3家企業鋼鐵產能全部關停到位,當年12月23日全部通過了市縣驗收。”鄒平市工業和信息化局黨組成員、副局長潘楊說。
鄒平市青陽鎮山東琳海高端裝備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噸鍛件項目生產現場。
3家企業產能轉移共涉及職工萬余人,按照“企業為主、政府協助”的思路,鄒平“一企一策”做好人員安置。例如,傳洋集團、廣富集團、西王特鋼3家企業在關停后,通過辦理超齡退休、企業內部轉崗安置、發放生活費等方式妥善安置職工。對于未安置人員,鄒平將通過多種方式安置,比如,廣富集團建設的琳海年產20萬噸高端裝備鍛件項目及二期年產800萬件新能源汽車空心傳動軸項目、傳洋集團正在建設中醫藥產業園項目。
采訪中經濟導報記者獲悉,關停的鋼鐵、電解鋁產能騰出了287.16萬噸標準煤的能耗指標和72.1萬噸煤炭指標。這些指標,成為了鄒平向新質生產力躍遷的“糧草”。
鋁業“換鳥”:突圍綠色智造
有壯士斷腕的陣痛,也有破繭重生的希望。鄒平深知,“騰籠”是為了“換鳥”。也只有通過“騰籠換鳥”,才能為新興產業騰出發展空間,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回看這座“中國鋁谷”的“換鳥”突圍,不斷向再生鋁、輕量化的方向蔓延。
再生鋁,是循環經濟的“綠色密碼”。再生鋁能耗僅為電解鋁的2.9%,鄒平深諳此道。從全球報廢汽車拆解巨頭——德國順爾茨集團在此落下中歐宏順循環科技產業園項目,鄒平就全面開啟了鋁業循環再生新征程。該項目投產后,年處理50萬噸廢鋁、拆解10萬輛報廢汽車,產值達55億元。截至目前,鄒平累計建成投產再生鋁項目11個,產能達到183萬噸,既補上電解鋁轉移缺口,也大幅降低了能耗排放。
魏橋輕量化基地全鋁車身集成生產線,機器人正在鉚接全鋁小物流車身。
輕量化,是鄒平撬動高端制造的一個支點。魏橋輕量化基地,全鋁車身生產線每天處于高速運轉狀態。基地聯手廣州和德、蘇州奧杰等企業,打造出年產2萬臺全鋁車身、520萬件擠壓結構件的能力。
在魏橋創業集團、創新集團等龍頭企業帶動下,鄒平鋁業歷經向新質生產力探索的穩步發展蛻變,重點打造了魏橋輕量化基地、魏橋鋁深加工產業園、中歐宏順循環科技產業園3個鋁業園區。涉鋁企業已達120余家,其中規上工業企業90家、營收過10億元企業15家,2024年高端鋁產業集群營業收入達到2700億元。
中國鋁谷大廈。
從軌道交通到航空航天,鄒平的鋁材已嵌入華為、比亞迪、小米、蘋果、奔馳、寶馬等品牌的供應鏈,中高端鋁制品占比達到77%。
紡織業蛻變:從“棉紡名城”到“智造標桿”
作為“中國棉紡織名城”,鄒平擁有600萬紗錠、1.52萬臺織機、年產150萬噸紗線的龐大產能,紡織業的轉型同樣是一場從重向輕的“蛻變”之旅,真正的競爭力藏在智能化中。
智能化,勾勒出無人車間的“未來圖景”。魏橋紡織綠色智能化工廠,無人化生產線顛覆傳統——智能紡織系統實現全流程質量追溯,數字孿生技術將印染工藝三維還原,AGV自動運輸系統串聯起柔性化生產鏈。這里就是全球紡織業的“燈塔”。
回看這個過程,魏橋紡織的16個智能分廠,構建了“紡紗—印染—家紡”全鏈條數字化體系。魏橋特寬幅印染工廠通過物聯網和大數據,實現生產要素的實時管控,能耗下降30%,廢水循環利用率超90%,建立了真實工廠的數字孿生體,實現了全天候、全方位、全流程的數據把控。
數字化管理模式不僅提高了生產效率,還大幅降低了資源消耗,實現了循環利用。此外,家紡、服裝智能化工廠通過構建智能化信息管理平臺,滿足了消費者個性化、定制化的需求,實現了柔性化生產。產品端的創新更顯野心——500支超高支棉紗、1800根高密坯布、包芯紗、渦流紡等2萬多個品種,讓“魏橋”品牌連續21年入選中國500強,甚至躋身世界品牌榜單。
鄒平市紡織產業通過不斷延伸產業鏈,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從棉花深加工到棉紗、棉布,再到印染、服裝、家用紡織品及產業用布等終端產品,形成了完整的紡織產業鏈。從“棉紡名城”到“智造標桿”,鄒平市以其創新驅動和智能化發展,完成了紡織業的新質升級。
未來之問:“振翅”前行
鄒平的轉型,還在持續進行中,“成長的煩惱”并不少。
比如,能耗指標留存方面,鋼鐵產能轉移騰出的能耗,鄒平希望留作新項目“彈藥”,用于支持3家產能轉移退出的鋼鐵企業破解能耗、煤耗約束問題。
經濟導報記者在與鄒平市多個部門的溝通中,感受到了部門直面挑戰的智慧,也感受到了政府與企業“雙向奔赴”的定力和決心。
采訪獲悉,為加速構建新質生產力、推動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鄒平通過政府與企業的緊密協同,從項目、技術、人才、產業等多個維度入手,強化原料、工藝、運輸、能源等要素的優化配置,并提升服務、審批、政策、要素配置能力,為新質生產力的孕育和生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例如,在項目引領上,以技術驅動,推動產業升級。鄒平市充分發揮龍頭企業作用,聚焦產業鏈中高端,通過引進強鏈項目、先進技術和新興產業,推動產業鏈的延伸和升級。例如,依托完整的鋁產業生產鏈,吸引萬通金屬落戶鄒平,目前萬通金屬成為全國鋁卷產能第一的生產企業,萬通金屬又招引了9家下游企業落戶鄒平,延展了鋁產業鏈,提升了產品附加值;魏橋輕量化基地與國內頂尖企業合作,建成了國內最大、最先進的汽車輕量化研發試驗制造基地,推動了鋁產業的深度加工和高端應用。
在人才支撐上,通過政策保障,持續優化創業環境。鄒平市設立1億元的人才專項資金和10億元的人才創業基金,吸引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通過“承諾即開工”“一輛車辦審批”等改革,大幅提升了審批效率,為企業提供了高效便捷的服務。
從重工業的“鋼鐵森林”到新工業的“數字綠洲”,鄒平的突圍印證了一個道理:淘汰落后不是終點,而是新生的起點。當鋁材變“輕”、紡織變“智”、政策變“活”,這座魯中小城的故事,正為全國縣域經濟轉型寫下生動注腳。“騰籠”之后,“換鳥”振翅,鄒平的“輕盈”起舞,才剛剛開始。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初磊 見習記者 賈義航 通訊員 李曉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