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拉拉科技控股有限公司(貨拉拉的上市主體,下稱“貨拉拉”)在港交所遞交招股書,擬在港交所上市,并披露了2024年度財報數據。這是其繼2023年3月28日、2023年9月28日、2024年4月2日、2024年10月2日四次遞表失效后的又一次申請。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此前貨拉拉四次折戟主要在于市場對其業(yè)務模式與長期成長性的質疑。具體看來,貨拉拉高度依賴國內市場,國際化拓展緩慢,且面臨來自本地平臺的激烈競爭。本次卷土重來,該公司帶來了一份看上去不錯的成績單,但背后仍有諸多問題待解。
向司機“雙重收費”
財務數據顯示,2022年至2024年貨拉拉營收分別為10.36億美元、13.34億美元、15.93億美元;2022年經調整凈虧損1210萬美元,2023年及2024年經調整凈利潤分別是3.91億美元和5.01億美元。
從細分業(yè)務來看,貨拉拉的營收主要來自貨運平臺服務、多元化物流服務及增值服務。其中,貨運平臺服務是最主要的營收來源,2024年實現收入8.22億美元,占總營收比例的51.7%。并且該公司大部分收入來自中國內地,2022年至2024年,來自中國內地的收入占其總收入的比例分別為90.4%、91.2%及90.7%。

據悉,貨運平臺服務業(yè)務板塊采用混合變現模式,收入主要來自司機會員費以及完成訂單后向他們收取傭金,司機只有購買更高級別的會員,才可享受更低的傭金率。數據顯示,2022至2024年,貨拉拉向司機收取的傭金和會員費占營收比在60%左右。與此同時,國內的貨運平臺服務板塊毛利率逐年升高,從74.3%增長至81.9%。
對于繳納會員費的司機,該平臺對傭金率進行過多輪調整,從全部會員免傭金到2019年調整為超級會員免傭,到現在最新招股書披露,貨拉拉非會員傭金率已調降至15%,一級、二級、三級會員的會員月費分別調降至209元、499元和709元,對應傭金率為11%、8%和5%。
司機掙錢多少除了看傭金率之外,還要看訂單量。2022年和2023年,貨拉拉推出“多因素計費”“特惠順路單”“議價訂單”等舉措,被指變相壓低運價,加劇司機低價競爭。同時訂單分配機制被指不透明,部分司機接到的訂單量大幅下滑,收入難以保障。因此,在今年3月,該公司發(fā)布《貨拉拉關于推動算法公開透明、向上向善機制的公告》,明確平臺90%以上的訂單采用“司機自主,就近優(yōu)先”的分單模式,并通過自動降抽傭算法、補貼政策及安全防控機制保障司機權益與交易公平。
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仍有不少司機在社交平臺反應,貨拉拉平臺算法并非如公告所稱,要不沒單,要不搶不到,有的客戶明明看到在門口兩三臺車等單,還派給幾公里或者十幾公里外的車。
在貨拉拉等平臺的宣傳中,“月入過萬”似乎成了每一位司機的可能。然而,有些司機反應,大多數司機月收入低于6000元,加上油費、保養(yǎng)、會員費等多重支出,甚至出現收支相抵的情況。
屢屢被約談如何改正?
交通運輸部門處罰案例顯示,某駕駛員使用自家的小面包車拆掉后排座位用于拉貨,車身噴涂了貨拉拉標志,而該車輛原本是非營運七座面包客車。
據了解,貨拉拉方面對于注冊車輛是客運版還是貨運版并無要求,因此改裝比較常見。同時,司機的入駐門檻不高,也沒有從業(yè)資格證等要求。對此,經濟導報記者發(fā)送采訪郵件,貨拉拉回應表示,“目前公司4.5噸以下貨車無需審核營運證,4.5噸以上貨車需提供相應的證件資質。平臺正不斷加大新能源貨車和合規(guī)車隊合作,同時也鼓勵新能源貨運車輛加入,逐步淘汰落后運力,補充優(yōu)質運力。”
實際上,貨拉拉對司機缺乏監(jiān)管已不是個案。據不完全統(tǒng)計,自2021年以來,貨拉拉遭遇交通運輸部約談十多次,指向的問題包括改裝運營、非法運營、定價機制、會員費等方面。
據黑貓投訴顯示,截至4月27日,貨拉拉的投訴量累計為7.51萬條,近三十天投訴量為2271條,已完成387條。經濟導報記者注意到,投訴大多數來自于司機,主要包括了霸王條款、扣分機制不公平、審核申訴不到位等,其中司機的大部分訴求是返還被惡意扣掉的分數。
近幾年貨拉拉安全問題頻發(fā),此前運送商品還被查出違禁。日前,據媒體報道,北京東城柯女士使用貨拉拉的跑腿服務運送價值17017元的貨物,貨物給到騎手后,反復撥打騎手的電話皆未接通,人和貨“人間蒸發(fā)”。柯女士稱,“我聯(lián)系到貨拉拉平臺,等了整整14天,貨拉拉讓我要么等他們找到騎手,要么報警處理”。
“平臺對用戶遭遇深表歉意,經過與柯女士協(xié)商一致,已對柯女士此次事件的損失進行特殊墊付。并且平臺已報警追償并將全力配合調查。我們始終重視用戶權益,將持續(xù)完善服務保障機制。”貨拉拉方面對此表示。
市場人士認為,對于貨拉拉而言,有一個健康的司機、用戶及平臺的三角關系,才是持續(xù)發(fā)展的關鍵。此次IPO不僅是其獲取資金支持的重要途徑,更是品牌升級與戰(zhàn)略轉型的關鍵節(jié)點。然而,能否提高自身盈利和服務質量,同時加速國際化布局并開拓新業(yè)務增長點,將成為其突破發(fā)展瓶頸的核心考驗。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楊佳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