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華仁藥業(300110.SZ)披露的2024年年報引發高度關注。年報顯示,該公司實現營收13.53億元,同比減少17.30%;實現歸母凈利潤為-13.68億元,同比銳減827.67%;實現扣非后歸母凈利潤為-13.78億元,同比減少927.24%。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0年上市以來,華仁藥業累計凈利潤12.1億元,而2024年卻將上市以來積累的凈利潤全部虧掉。
巨額虧損致使其資產狀況急劇惡化。數據顯示,2024年,華仁藥業資產總額從51.66億元驟降至34.28億元,同比縮水33.64%;歸屬于股東的凈資產更是近乎腰斬,由26.94億元降至13億元,同比減少51.72%。

業務“暴雷”還是另有隱情?
華仁藥業2024年年報顯示,該公司凈利潤虧損主要是全資子公司青島華仁醫藥(下稱“青島華仁”)對國藥藥材股份有限公司(下稱“國藥藥材”)的應收賬款全額計提減值損失。財報披露,華仁藥業2024年信用減值損失為13.53億元。
公開資料顯示,自2020年起,華仁藥業通過子公司青島華仁與國藥藥材開展醫藥原料貿易業務。雙方采用“訂單式采購-代墊資金-分批結算”模式,即青島華仁按國藥藥材需求采購貨物,驗收后轉售并形成應收賬款。
事實上,國藥藥材的“偽國企”身份早有端倪。國藥藥材雖被國藥集團下屬中國中藥有限公司持股25%,但國藥集團自2020年起多次發布聲明稱,國藥藥材非其實際控制企業,未授權其使用“國藥集團”名義開展業務,國藥藥材存在偽造公章、虛構股東大會決議等違法行為。


國藥集團自2020年7月起連續多次發布聲明,提醒合作方審核國藥藥材資質,但華仁藥業仍在2021年、2022年與對方進行交易。2024年5月7日,華仁藥業在回復深交所的問詢函中稱,2023年上半年,青島華仁不再與國藥藥材開展業務;截至2023年底,上述業務營收賬款為14.1億元,其中1年以內的應收賬款6.88億元,1-2年的應收賬款7.22億元,該筆欠款已累計計提減值損失7049.21萬元。
令人不解的是,在6.88億元賬款尚未收回的情況下,青島華仁醫藥仍繼續為國藥藥材墊付7.22億元。對此,華仁藥業方面稱,2024年1月31日,青島醫藥與國藥藥材根據達成的共識進一步簽署《還款協議》,經雙方協商后,原則上用3年時間清償完畢,并要求國藥藥材提供增信措施,簽署《增信措施承諾函》。
在雙方的貿易模式中,青島華仁醫藥改用“凈額法”確認收入,即將采購與銷售差額計入營收,同時將代墊款項計入其他應收款。這一操作模式被市場質疑為變相融資性貿易,本質上是在為國藥藥材提供資金支持,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貿易往來。2022年9月22日,深圳證監局就此向華仁藥業下發監管函,直指其收入確認方式存在問題。
為何不起訴國藥藥材?

企查查數據顯示,國藥藥材早已深陷債務泥潭,不僅被列為失信被執行人、限制高消費,股權也全部被凍結,票據持續逾期。截至4月26日,國藥藥材涉案多達153起,其中97.27%為被告方,涉案金額累計高達22.97億元;企業終本案件執行標的總金額15億元,未履行總金額14.72億元。
面對如此糟糕的債務狀況,華仁藥業卻并未選擇通過法律途徑維權。4月23日,華仁藥業公告顯示,其作為起訴方涉及的訴訟、仲裁事項金額僅1.81億元。經濟導報記者從該公司投資者關系處獲悉,目前華仁藥業仍在積極與國藥藥材協商欠款事項,尚未對其提起訴訟。
此外,華仁藥業內部也出現了一系列變動。2024年,該公司有3位高管離職;第三大股東紅塔創新投資股份有限公司于2024年9月21日至2025年4月24日期間,累計減持股份1501.14萬股,占總股本的比例為1.27%。
從2025年一季報來看,華仁藥業的經營狀況仍未好轉。報告期內,該公司實現營收3.03億元,同比下滑25.38%;實現凈利潤0.17億元,同比減少68.41%;歸母凈利潤0.16億元,同比減少68.46%。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見習記者 趙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