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務院批復《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建設實施方案》四周年之際,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下稱“濟南起步區”)交出了四年發展“成績單”。
經濟導報記者從4月28日山東省政府新聞辦舉行的發布會上了解到,2021—2024年,濟南起步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8%,躍升至527.6億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3.3%,四年累計總投資突破2000億元;規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46.6%,去年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
兩個關鍵指標實現雙翻番
濟南起步區獲批設立四年來,加快“全面成形起勢”。
在發布會上,濟南市委常委,濟南新舊動能轉換起步區黨工委副書記、管委會主任孫斌介紹,濟南起步區的地區生產總值從2021年的242.6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527.6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從2021年的16.7億元提高到2024年的37.8億元。在最能體現地區發展實力的兩個關鍵指標上,實現雙翻番。
與此同時,濟南起步區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三次產業結構從2021年的16.6:20.7:62.7優化為2024年的8.5:41.3:50.2,第二產業強勢崛起。特別是隨著比亞迪等一批龍頭企業的落地達產,2024年濟南起步區規上工業總產值首次突破1000億元,為濟南打造工業強市提供了有力支撐。
濟南起步區還累計發布三批次合作機會清單,對外持續釋放投資機會與發展機遇。據介紹,截至2024年,實有經營主體數量達到4.4萬戶,比2021年增加了1.3萬戶。2024年城鎮新增就業2.1萬人,更多群眾實現了家門口就業,經濟增長對就業的吸納能力持續提升。
此外,根據最新統計數據,濟南起步區的年度研發經費投入占GDP比重從成立之初的1.6%提高到3.2%,實現大幅提升,有力助推科技成果轉化。截至2024年,濟南起步區高新技術企業達到422家,技術合同交易額從成立之初的3億元提升至12.1億元,萬人高價值發明專利擁有量從0.8件提升至5.5件,科技創新內生動力顯著增強。
“經過四年多的發展,濟南起步區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速,今年一季度以來,地區生產總值實現136.2億元、增長22.9%,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2億元、增長62.5%,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28.3%,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9.2%,多項指標增速持續保持全市前列,延續了獲批設立四年來的良好發展勢頭。”孫斌說。
今年比亞迪濟南基地二期將全面啟用
對于濟南起步區的現代產業體系建設,濟南起步區黨工委專職副書記徐春義介紹,濟南起步區自獲批設立以來,就將構建現代產業體系與生態保護、新城建設同步謀劃、系統推進,確定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能源新材料、高端服務業“3+1”主導產業方向。通過招引龍頭企業引爆、布局新興產業蓄勢、搭建平臺載體支撐,初步構建起一大新能源車領跑、三大綠色電池接力、五大園區支撐的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新格局。
據介紹,其中,比亞迪濟南基地2022年完成一期建設并下線首輛新能源汽車。2023年和2024年產能持續躍升,且不斷產出新車型,目前海豹06、海豹06GT、元plus、騰勢N9等爆款十分暢銷,而且吸納了2.2萬人穩定就業。今年,比亞迪濟南基地二期和零部件配套產業園也將全面啟用,在濟南起步區全域,構建以新能源汽車整車制造為龍頭,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智能駕駛系統等核心零部件配套項目為支撐的全產業生態,帶動上下游企業400余家,為濟南工業強市戰略和全省新能源汽車突破100萬輛作出了貢獻。“與此同時,我們還將于今年內開工建設賓理科技高端新能源汽車、金固車用低碳新材料等一批先進制造業項目,引領濟南新能源汽車千億級產業集群加速崛起。”徐春義說。
在持續鞏固壯大新能源汽車支柱產業的同時,濟南起步區瞄準新興產業賽道超前謀劃布局,在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領域,形成太陽能光伏產能加快爬坡、氫能源示范引領、鈣鈦礦光伏電池中試量產的梯次發展結構。
光伏太陽能方面,愛旭太陽能高效電池組件項目2024年一期投產下線ABC電池組件,轉換效率達到24.6%。愛旭ABC組件轉化效率已連續26個月蟬聯國際同業“商用組件效率排行榜”第一。三期全部建成后將成為繼比亞迪之后又一個投資和產值雙過百億元的支柱產業。同時,聚焦第三代太陽能電池技術,山東能源鈣鈦礦光伏電池項目落地,建成北方第一條100MW中試量產線,在太陽能電池領域形成“接二連三”的可持續發展態勢。
在氫能源方面,國電投黃河流域氫能產業基地項目年產能各1000臺(套)的供能燃料電池、空冷燃料電池、車用燃料電池系統3條生產線實現滿產,氫能撬裝站、綜合能源站加快布局,匹配氫能無人機、氫能助力車電堆完成研制,首批56輛搭載起步區氫能電池的商用車上路運行,氫能應用場景和產業鏈條集聚效應持續擴大。
“為支撐優勢產業加快發展,濟南起步區以園區為載體,加快資源要素匯集,目前已經形成以中科新經濟科創園為核心,山東未來產業園、山東數字經濟產業園、濟南國際招商產業園、比亞迪濟南基地、綠色循環產業園五大園區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園區內已聚集高新技術企業120家,科技型中小企業157家,省級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企業以及瞪羚企業92家,以科技創新持續為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賦能。”徐春義說。
( 大眾新聞·經濟導報記者 孫羅南)

|